触摸非洲文化的脉搏——非洲木雕初探
2010/10/12|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摘要]19世纪晚期,一些到非洲传教的欧洲天主教徒在当地部落中发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木制雕像和面具,十分喜爱,就带了一部分回去。不曾料想,这些木雕在欧洲一露面,立即引起发现新大陆般的轰动,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对此奉为至宝,争相收藏,更多的人为了获得原汁原味的作品和探究它们的根源而远赴非洲。这样,非洲木雕——一座积淀已久的艺术宝库由于传教士们偶然的举动缓缓向世人打开了它那绚丽的大门。
19世纪晚期,一些到非洲传教的欧洲天主教徒在当地部落中发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木制雕像和面具,十分喜爱,就带了一部分回去。不曾料想,这些木雕在欧洲一露面,立即引起发现新大陆般的轰动,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对此奉为至宝,争相收藏,更多的人为了获得原汁原味的作品和探究它们的根源而远赴非洲。这样,非洲木雕——一座积淀已久的艺术宝库由于传教士们偶然的举动缓缓向世人打开了它那绚丽的大门。
弹指一挥间,时光不觉已到21世纪。在这100多年间,尽管人们对非洲木雕的认识从无到有,已经积累了很多,但总的来说,还比较零散,并且大多仍停留在感性认识方面。这里,笔者不揣浅薄,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对非洲木雕一些初步的看法,还望大家指正。
一、非洲木雕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呈现出群星璀璨的局面
非洲木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从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地区岩画(公元前5000---1200年)中发现戴面具的人像上能够找到证据。另外,非洲许多部族的首领也说,他们的祖先是“口衔刻刀来到人世的”,意寓木雕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由此也可见木雕在非洲人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地位。非洲木雕著名流派——坦桑尼亚的马康迪木雕可以说是非洲木雕的一个缩影。
马康迪人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刚果的热带雨林中。大约2000多年前,他们移居到米奥姆博森林附近的拉马乌谷地(今坦桑尼亚东南部和莫桑比克东北部),与外界很少接触,无边的大森林是他们的邻居,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来源和精神寄托。在没有文字和纸张的情况下,木雕成为他们发展和延续部落传统文化、张扬艺术和审美品位的重要载体,反映其各种庆典活动,如登基、婚礼、葬礼、割礼、丰庆、祭祀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康迪木雕艺术。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基本不受外界干扰,所以,马康迪木雕艺术得以世代传承。马康迪人非常重视本民族的习俗。在其部落中,长者除了向年轻人口述部落历史、风俗神话和文化知识外,还要教他们木雕技术,使新的一代人懂得怎样通过木雕去“阅读”和“写作”家史。因此,家族史和部落史成为木雕的主要内容。当然,只有那些被公认为技艺高超的雕刻师才有资格从事部落或家族史的雕刻。马康迪木雕在非洲乃至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享有盛誉,也是非洲木雕的重要起源之一,它以朴实无华的风格,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自然气息的淳朴,赢得了世界各国艺术界和人民群众的推崇。
非洲木雕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西非、中非和东非地区比较发达。目前非洲木雕艺术最繁荣的国家,西非有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喀麦隆、刚果(布)和加纳,东非有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和莫桑比克。
西非最古老的木雕作品出现在尼日利亚。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之前,尼日利亚两大古代文明中心之一——诺克地区(另一文明中心是伊费地区)就出现过大量木雕。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木雕已经朽毁,未能流传下来。在当代,尼日利亚的木雕艺术在非洲木雕中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科特迪瓦的木雕面具在非洲久负盛名。在其60多个部族中,每个部族都有独具特色的面具。他们制做面具主要是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佩戴。每逢祭祀、婚礼、丰庆、婴儿命名等活动时,当地居民不分男女和老少,都戴上自己心爱的面具载歌载舞。有的面具还镶嵌象牙或涂抹上油彩,引人注目。面具的造型则多种多样,有的似人非人,令人敬畏;有的是笑容可掬,惹人喜爱;有的仪态凛然,使人肃然起敬;有的青面獠牙,面目可憎,但也不失强烈的审美情趣。
喀麦隆的木雕也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目前,其国内仍存有少量200多年前的作品,其中,有帝王和部族首领的头像,也有辛勤劳作妇女的整体雕像。在其现代木雕中,多姿多态的乌木雕半身女胸像作品最为著名。那编制细密的根根发辫、乌黑闪光的双眸、厚厚的欲言又止的嘴唇、高高隆起的胸脯,无不显示出黑人女性特有的韵律和青春美。像非洲国家的大多数木雕艺人一样,喀麦隆的木雕艺人绝大多数是世家出身,技艺代代相传。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是在长年的创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民间艺术家。在喀麦隆的巴蒙大酋长国就有一部分艺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大酋长宫廷的“御用工匠”,平时“干自己的活,想法赚点钱”,而一到宫廷建筑或装修有需要,他们就去“为大酋长效劳”。
此外,马里和加纳的乌木雕、刚果(布)的黄木雕和加蓬的灰木雕也很有特色。例如马里的班巴拉人擅长雕刻顶饰,这种看起来像羚羊的顶饰总是雌雄成对,雄性的长角象征着茁壮成长的农作物,长耳朵用来聆听女人为鼓励男人而高唱的歌曲,颈部展开的图案象征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轨迹;和雄性头饰同时出现的女性头饰代表地球,背后的婴儿象征着人类,长角代表农作物良好的长势。在东非地区,除了上文提到的坦桑尼亚的马康迪木雕外,肯尼亚、乌干达等国的木雕艺术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肯尼亚木雕的主产地——马查科斯地区,木雕作坊数量众多,其门口堆放着一段段大小和长短不一的原木。艺人们使用斧头、锯、钻、刀、凿、锉等工具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把一块块毫无生机的木头变成扬蹄狂奔的长颈鹿、扭臀狂舞的激情少女、拉弓射箭的部族武士。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参考样品或图纸。非洲木雕艺术之神奇,委实令人惊叹。
乌干达的木雕作坊目前主要集中在全国第二大城市金贾及其周围地区,聚居在那里的布吉苏族和罗族人中产生了不少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讲求雕镂细密,反对矫揉造作。著名雕刻家迈克尔?狄莫的大型木雕作品《人吞鱼》,取材于人类战胜鱼妖的罗族神话。其中,人的膂力强健,鱼的双眼凶顽,展示出人类在征服大自然过程中的勇猛与顽强。
可以说,木雕在非洲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因地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局面,并长期成为非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非洲木雕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信息,体现了非洲人民古老的宗教传统和信仰,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
非洲木雕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其蕴含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非洲木雕大体可分为宗教类和世俗类。宗教类作品是非洲木雕中历史最悠久、最令人震撼和最吸引世人的部分,是非洲木雕的精华之所在。它们多数形象比较抽象,主题往往是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是对祖先记忆的传承,或对超自然力量的描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过去的岁月里,非洲多数地区猛兽出没,雷雨交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而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又十分有限,这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以求得生存的同时,更多地求助于祖先和神灵。这就出现了众多的崇拜物和相应的崇拜仪式。上述情况反映到其重要的艺术载体——木雕中,则使木雕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享受。从这个方面来讲,与东、西方木雕传统审美观点不同,非洲木雕的社会功能是首要的,观赏性放在次要地位。
雕像是非洲木雕的主体部分,最能体现出非洲木雕神秘而博大的内涵,其构思奇巧,造型夸张,独具神韵,能给人以奇妙的遐想,是艺术家们最为称道的雕刻。科特迪瓦常见的布洛博?比娅女神像是该国木雕中的杰作:这个全身裸露、细眉明眸的年轻女人头上梳着鸡冠状发辫,腰部和脚踝上戴着白色晶莹的石头链,圆润的、古铜色双臂上显露着数串镯子。她双目低垂,表情宁静庄严,左手平放胸部,右手伸出,似乎在向来人发出邀请。当地的巴乌莱人认为,比娅和她的丈夫布洛博?比安神来自未知世界,这对夫妇的雕像是先知和灵魂的象征,并掌管着决定人生老病死的权力。在巴乌莱人家里,你也会看到端坐在宝座上的阿西?尤苏神像。据说,尤苏神像能向人们赐福,医治疾病,还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免除疫病困扰。因此,这样的雕像会在当地家庭或族人中世代相传。
如果把非洲木雕比作一首长诗的话,面具则是其中最精彩和最吸引人的篇章。非洲面具多为挂板、头像等,表情丰富,刀法豪放,极具民族特色。其造型千奇百怪,不经介绍,外人根本无法理解。不同的面具用于不同的仪式当中,比如婚丧嫁娶、少年成人、庆祝丰收、驱除妖魔等等。由于要通过面具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所以这些东西就变得至关重要,平时会被很好地收藏起来,并由专人保管,只有在仪式上才能佩戴。面具一旦被佩带,佩带者便成为某种神灵的化身,具有了神的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人们。现在,马里一些原始部落每年都要在村中举行一次重要的驱邪仪式。雕刻技法高超的村民先在灌木丛中秘密制好木雕面具,在规定的日子里交由特定的人戴着来到村中,由祭司迎接,然后边跑边舞,念着咒语来到村中各个角落,再回到丛林中。这样他就把一切污浊和罪恶都带回丛林中,而本村则面貌一新,变成新的集体,开始崭新的生活。又如科特迪瓦巴乌莱人使用木雕女子面具,就是为了纪念他们18世纪从加纳的黄金海岸迁徙到科特迪瓦后的第一位女王阿贝拉?波库。传说中,这位勇敢的女王为了带领族人平安横渡湍急的河流,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献给了掌管河流的神。在部落首领的即位典礼上出现这种面具,也表明新首领获得了家族女先人非凡的力量和智慧。
需要指出的是,木雕面具也是非洲最负盛名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与音乐舞蹈以及相应的服饰艺术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许多木雕面具有其独立的艺术效果,但它们仍应被看作一个复杂的艺术整体形式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多面具先以木头雕刻,再缀以头发、兽毛、羽毛、植物纤维、牙齿、贝壳、串珠、碎布等饰物,有的用钉子、铜丝、陶土或动物血,并涂绘上色,从而成为一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它们往往是与服装相配置,并由人穿戴进行各种预定的活动,面具与服装掩盖着人的身躯,在鼓声、号角的伴奏下,在令人眩晕的舞蹈中,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非洲木雕的题材并非千古不变。到了近现代,大量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世俗类作品开始出现。其中群雕类的主要是表现丰收、宴乐、狩猎的场景,如马康迪人常把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人物以累叠形式雕刻于一段木头上,雕刻手法采用浮雕和镂雕形式,使各种人物形神毕现。群雕充分表现了马康迪人的风土人情,记录着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的生动故事。单人雕像类品种较多,有天真烂漫的孩童,婷婷玉立的少女,持矛狩猎的男子,打理家务的妇女,等等。此外还有桌凳、刀、杯子、摆件、饰物、武器等日常用具。这些木雕制作精细,让人爱不释手。在手法上,有深浮雕、浅浮雕、圆雕、透雕等等;在人物雕像中,有全身像,也有头像。这些作品贴近现实生活,销路也较好,成为一些国家木雕艺术发展的新趋向。
此外,还有一些是表现野生动物的作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特别是东部和中南部非洲,野生动物比较集中,其中最常见的是狮子、犀牛、大象、长颈鹿、河马、羚羊。这些憨态可掬或性情灵动的野生动物,大多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具有一种独特的活力和美感。它们也是非洲木雕中常见的形象。不过,这些动物雕像中有一部分可看作是人物雕像的补充、修正或用来表现人们的某种特殊信仰。比如,人们可以在许多雕塑作品里看到蛇的形象,这来源于当地早期对蛇的崇拜。许多动物形象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例如,两栖动物代表着杰出人物、鳄鱼是执法者的化身,鱼象征着和平和土地肥沃,鲇鱼代表王权,大象表示长寿、阳刚和力量,变色龙象征瞬息多变,等等。
因此,我们在欣赏非洲木雕时,首先要对非洲人的宗教传统、社会习俗、风土民情等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它的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
三、非洲木雕长期受到粗犷而纯朴的社会风俗的影响,别具一格,显示出令人震憾的艺术特点
非洲木雕的动人之处在于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一种艺术往往与其所存在的社会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这个社会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例如东方木雕就有细腻、端庄、象形、模式化等特点,西方的木雕则比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肢体的比例。非洲木雕长期浸润在以粗犷、纯朴等为特征的社会风俗中,以其简洁的线条、粗犷的造型以及富有想象的夸张变形给人以震撼,显示出一种野性的美。其流畅的线条,原汁原味的非洲题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尽现非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艺术魅力。
非洲木雕的主要艺术特点有:一是风格比较朴实。非洲大陆(主要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长期与世隔绝,与世界融合的时间较短,受其它地区文化影响较小。虽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非洲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其民族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其传统文化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大多数木雕手工艺人只擅长从事传统内容的木雕制作。因此,非洲木雕仍保持朴实的风格,为各个层次的人所喜爱。例如,人物雕像中的绝大多数面部表情十分生动,老人与官员神态庄重,暗含威严;年轻人朝气蓬勃,流露出野性与纯真,没有任何模式化的痕迹。例如这件1960年9月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来访时赠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乌木雕少女胸像,其雕琢十分细致:头部前面雕成公鸡冠状发型,后面头发梳双辫,这是几内亚少女比较流行的发式,其头部饰物也十分清晰;少女双目略往下垂,嘴唇微闭,略含羞涩,面部纯真无邪,朝气蓬勃;其胸部十分突出,显示出一种夸张和野性之美。作品采用透雕和高浮雕等技法,造型质朴,手法洗练,线条起伏恰到好处,一个发育成熟、活泼可爱的非洲少女形象呼之欲出,令人爱不释手。整件作品形神兼备,人物形象似在身边,显示了作者对周围人物及其生活方式的透彻把握。二是具有强烈的节奏和动感。非洲长期以来处于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为了生存,人们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突出表现在猎取动物以获得肉食方面,长途追逐、合力围堵和殊死捕斗成为男人们的家常便饭。这种快节奏和紧张刺激的活动在非洲人民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上述内容表现在非洲随处可见的艺术品——木雕中,野生动物多以狂奔和打斗的形象出现,就是男女人物的活动,从捕猎、农耕到娱乐,都激烈而紧张,生动如实地反映了非洲人民同大自然搏斗的惨烈。例如这件1989年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卡瓦瓦赠给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乌木雕镂空人物群像就带有强烈的节奏和动感。工艺师在一整段乌木上雕琢了三层人物像,人物中有拎着口袋的老人、身背猎物的青年、头顶水罐的妇女、嬉戏玩耍的儿童,等等,人物面部表情十分丰富,一副丰收喜庆的场面油然而出,洋溢着浓郁的黑非洲情调。三是夸张手法的广泛运用。非洲木雕作品中严格写实的不能说没有,但比较少见,大多是抓住创作对象的某个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给人以鲜明、深刻、又决不失真的印象。以非洲木雕永恒主题之一——人像雕塑为例,其比例通常不合常规,人的头部硕大,躯干细长,下肢很短,性生理部位比较突出(如女性面部、胸部、男女生殖器官等等)。例如这件70年代乍得青年组织赠中国共青团中央的“木雕变形半跪裸女全身像”,作者对其头部、乳房作了极度夸张处理:头长20.5厘米,乳房长17厘米;其左腿弯曲,右腿呈跪状,右手加长直至右膝,右膝以下部分略去。作品造型奇特,极富民族特色。这种夸张特色与许多非洲部落的生殖崇拜也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希望繁殖更多的人口,以便传宗接代,多些劳动人手,创造更多的财富。四是粗犷与细腻的巧妙结合。多数木雕作品的总体线条趋向粗犷,雕琢比较简洁,但人物和动物某些最具传神的部分,诸如面部表情、发饰、动作姿势等细节的刻划却又甚为细腻。这种粗与细的巧妙结合,使作品产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例如这件1965年3月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赠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乌木雕人物胸像,作品反映的是一位穆斯林长者的形象,他头戴传统的穆斯林圆顶帽,面部刻划十分传神、细腻——沉稳的表情显示其城府与尊贵,宽大额头上的皱纹显示其智慧与阅历,纤毫毕现的胡须体现了穆斯林男子的威严和生活习俗,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微翘的嘴唇则给人一种刚毅的感觉。但作者对其颈部以下部分的雕琢却比较粗犷、简洁,其服饰和肢体部分皆用大小和深浅不一的沟槽来表现。这样,作者就抓住了雕像的主要部分——面部表情,而不拘泥于对材料所有空间的精雕细刻,从而较好地体现了人像的神韵。
四、非洲木雕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令人目不暇接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非洲木雕可分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两大风格,这之下又有若干流派。热带雨林地区木料种类和数量繁多,材质优异而高大,工艺师选择的余地大,所以雕刻品种较多,技法多样,作品给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都十分强烈。而热带草原地区环境空旷,视野开阔,树木稀少,因而木雕作品大多非常简约,形体细高,多为几何形体,其中包含抽象性。
据不完全统计,非洲木雕流派多达200多种。在不同的部落文化中,非常相似的精神或感情上的观念有着不同的特质表现方式,而一些相似的表现方式却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或精神。限于篇幅,下面只介绍非洲木雕的几个著名流派。
1、坦桑尼亚的马康迪木雕
马康迪人作品多数比较抽象,多反映出黑人生活特有的韵律和气质,手法粗犷,线条简约,是非洲木雕的主流之一。马康迪木雕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西泰尼(shetani,神灵),也是最重要的,主要表现图腾及祖先崇拜,其内涵深刻,形体怪诞;第二类是云形,主要是艺人们根据自己对天空的观察和想象而自由创作出来的作品;第三类是群雕,其主要特征是把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人物用浮雕或透雕手法摞叠雕刻于一段木头上,其尺寸大小不一,小的只有2、3厘米,大的可达6米多高,雕像上的人物相连接,一般表现马康迪人的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的劳动或生活情景。第四类是生活用品类,主要有手杖、手镯、梳子、耳饰、碗、勺、刀、叉,还有挂板,头像等装饰。这类物品种类繁多,但强调实用性和装饰性,其工艺和造型大多十分精美。
2、马里的班巴拉木雕
班巴拉木雕的主要特征是脸面较丰满,向外凸起,唇部呈方尖形,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有的雕像比较突出人的生理部位,并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还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班巴拉人对羚羊情有独钟,把它视为自己部族的象征,其代表作是契瓦拉羚羊顶饰。此外,班巴拉人制作的水平式羚羊面具也很有名气,是跳羚羊舞时佩戴的面具。
3、加纳的多贡木雕
多贡人的木雕艺术起源很早,目前其存世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为祭祀服务的,大多数雕像高举双臂,并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如乳房和胡须同时存在于一个雕像上),姿势优美,表情丰富。在近现代,多贡人雕像的构图趋于抽象,多呈几何形体,其特征是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几何形的切面,有的佩戴串珠。多贡人面具种类很多,多达80余种,主要用于舞蹈装饰,其手法洗练﹑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其尺寸小的只有半个人脸,大的高达5米(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人物造型与动物形象常混合在一起。
4、尼日利亚的约鲁巴木雕
约鲁巴木雕既受东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在非洲木雕中独树一帜。其雕像多采用象征手法,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有的雕像还把人和动物形象雕刻在一起。约鲁巴木雕种类繁多,最为著名的是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其特征是眼睛圆睁,略往外鼓;嘴唇较厚,向前突出,须发雕琢细致;女性的乳房硕大而下垂。此外,约鲁巴木雕中比较出名的还有王公贵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走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根据习俗,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表情十分丰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上面还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5、刚果(金)的巴库巴木雕
巴库巴木雕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存世己有二百多年的19个坐姿国王雕像,人物都是两腿交叉盘坐,并佩戴刀剑及其礼仪饰物。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主要有三种:一是邦博面具,头盔式,体型较大,其外表镶有铜叶,额头显著突出,一条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主要是参加传统仪式时佩戴;二是马桑博面具,其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有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附属装饰,现在多用于舞蹈演出;三是谢纳?马卢拉面具,其色彩和装饰都十分丰富多彩,眼睛多雕成圆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可以说,非洲各个地区的木雕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源于各自历史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许多艺术家和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非洲木雕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
人类文明因其多样性而绚丽多姿,世界文化因其差异性而色彩纷呈。如同非洲人民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一样,非洲木雕在世界木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称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红木家具文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