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缘于残木 化腐朽为神奇
2013/10/30|来源:今日大冶
[摘要]大冶民间根雕艺术家石义双卷曲的身躯在狭小的空间沉思、雕琢,充斥着纷纷扬扬的木屑卷儿,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品味着雕刻带给他的那份心灵慰藉,享受着雕刻时光带给他的快乐。
一把岁月的刻刀在木头上行走、旋转,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一副卷曲的身躯在狭小的空间沉思、雕琢,充斥着纷纷扬扬的木屑卷儿。陋室里,他独自品味着雕刻带给他的那份心灵慰藉,享受着雕刻时光带给他的快乐。
这位花甲老人就是湖北大冶民间根雕艺术家石义双。
摆脱陋习 迷上根雕
大箕铺镇石应高村周边山高林密,这里不光出矿藏,也出林木竹子。石义双1953年出生在这里,早年,他在医校学中医,学成毕业后,在大箕铺卫生所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石义双在周遭环境的影响下,染上了陋习,迷上了赌博。从此,大把的时光消耗在麻将桌上。
1988年间,石义双因多次通宵打麻将,被夜间巡查的综合治理办工作人员逮去三次。“寂静的看守所里,我彻夜未眠。”当时石义双的心里懊悔不已,“抓了三次,罚了六百元,算下来差不多三个月的工资。那时我发誓,不会第四次踏进这只有7平方米的房间。”
为了不让时光虚度,他开始在木头上斟酌心意。自家院中的一个造型独特的盆景,让他萌生了制作根雕工艺品的想法;电视画面里,古色古香的工艺品,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历经数日的切磋琢磨,“四不像”成为他的处女作,虽然形体和细节上有很多笨拙和粗糙,令人看不出到底是什么,但它的诞生预示着石义双开启了根雕艺术创作的大门,那份喜悦像一剂良药,让他忘记了雕刻时被弄伤手指的痛楚。
历经艰辛 寻找树根
“我认定了一件事,就要一直走到底,一件好的根雕作品需要上好的根材,为了寻找根材,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每遇工闲,无论刮风下雨,石义双都会背上干粮、带上挖掘工具,翻山越岭搜寻树根。
一般情况下,形状好、年龄长的一些古树根,大都生长在悬崖峭壁上,要把它弄下来很费事。有时遇上太大太重的树根,他还得再返回村里叫人帮忙来抬。常常是一个树根弄下来,累得人是筋疲力尽,腰酸腿疼。
1997年的一天,他独自一人去阳新七峰山寻找根材,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较好的根材,他沿石壁攀去挖采,结果脚下的石头被踩松动了,眼疾手快的他想一把抓住树根,免得整个人摔下去,哪知道却一手抓住了一丛铜针刺,顿时鲜血直流,锥心的痛差点让他松手,但是他还是咬牙坚持住。虽然事隔16年,石义双的左手上还能看见当年铜针刺留下的洞眼。
迷上根雕艺术的石义双,只要瞅准好的根材,他都不会轻易放过。一次在乡下亲戚家喝喜酒,经过灶前,看到亲戚将一根柴火往火膛里塞,他赶忙前去阻止要了回去。喝完喜酒,他把宝贝带回家,没过多久,创作出一件名为《小熊》的根雕作品。
潜心雕刻 树根开花
走进石义双的家,仿佛走进艺术的殿堂,满目的根艺作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动物、层层叠叠的峻岭、展翅飞翔的雄鹰,看得人眼花瞭乱。
“这尊佛像身部由树根天然形成,只需再把佛像的面部表情稍做加工,就做成一个惟妙惟肖的佛雕像。”石义双指着一座佛像介绍道:根雕艺术要数天然形成的最有价值,动得太多就没有意思了。俗话说七分天成,三分加工,就是这个道理。
艺术创作达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瓶颈,为了寻求突破,从没有受过任何艺术专业学习的石义双,边创作边虚心向书本求教,《木雕制作技法》、《中国根艺》等书籍让他对根雕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他还从《玉雕制作技法》等相关门类的书籍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根雕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件作品的出现,历经从构思到构图,从反复推敲到定型,最后达到真正完成。”石义双说,根雕艺术作品的原材料都是来自深山的枯木、树根,这些在别人眼里平淡无奇的废料、柴火,经过定型、打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特点,如枝、须、纹理、色泽、态势等,才能形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
走出山村 打磨造诣
好的雕刻作品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传递着雕刻者的智慧和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会随着岁月的更迭,历久弥新,根雕也是如此。
1989年至今,石义双创作的根雕作品已达200多件。在创作中,他凭借敏锐的目光以及灵巧的双手,因材施艺,对千奇百怪的树根进行取舍、雕琢、磨制,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完美地融合起来。
石义双对根雕艺术情有独钟,他享受的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将树根、枯木这些“璞玉”雕琢成“器”,构成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各种优美造型,使人浮想联翩。有不少根雕爱好收藏者想重金购买他的作品,石义双总是羞于谈价钱,有时在朋友的坚持下,以半卖半送的方式给人收藏。
艺术创作是一个独自享受美丽孤独的过程。大多数晚上,石义双在狭窄昏暗甚至有些清冷的后院内,借着一盏钨丝灯发出的微弱灯光,独自雕刻着他构思的作品,任时光静静流淌。
谈到遗憾,石义双表示,由于山区信息闭塞,很多根雕文化交流活动的信息无法获知。因此,他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未来,他想让自己的根雕艺术品不断走出大山,被更多的根雕爱好者所欣赏接受。(罗杰∕编辑)
红木人物访谈全国其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