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元,110万元,120万元……郑兴国的朽木雕陈列室里,台湾客商黄先生紧盯着橱窗内的《洞天胜景》,价钱以10万元为一档,节节上跳。
郑兴国在一边摇头,摇头,再摇头。“你说个价钱嘛,到底要多少?”黄先生心有不甘。“不卖的,价钱再高也不卖。”郑兴国斩钉截铁地说。
在郑兴国的陈列室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他贴着非卖品的根艺,总有客商想方设法想高价收购。可是,艺术无法复制,它需要才情、热情和灵感的激情碰撞,而根雕作品还要取决于根材的造型和肌理。打造一个臻于完美的艺术品,甚至也需要“缘分”。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一位普通公民,郑兴国参加了几次捐款活动;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同时用手中的一把刀,表达心中的感动、悲恸和伤痛。在那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展示大地震中人性美的作品。其代表作有《丰碑》、《妈妈永远爱你》。《丰碑》的造型分成石和根两部分,石的部分象征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根的部分着重雕刻了形态各异的施救人员群像,另外还有一个躺在担架上却举手敬礼的少年;《妈妈永远爱你》取材于大地震时一位脊梁被砸断、身体已变形的年轻母亲,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手机短信写下给襁褓中的孩子的遗言。
笔墨当随时代,郑兴国手中握的不是笔,是刀,但他刀下的作品却紧扣时代脉搏。
郑兴国喜欢木头和树根,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植物,即使植物死去,它身上还弥漫一种禅意。因此,他愿意让手中的木头和树根,更接近于事物的本真。空山幽谷,寂月流音,诗词赋章,他的作品与诗词走得很近,与高山流水走得很近,与一杯清茶的距离也很近。《苏武牧羊》、《天问》、《秋水伊人》、《三酸图》、《子在川上》、《高山流水》等等,你可以从中读到一首遥远的唐诗,可以听到铮铮淙淙的流水清音,可以闻到尘世间最清新的气息。
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洞天胜景》,几乎就是古诗词与根雕的经典碰撞。浩瀚的自然山水、悠远辽阔的古意,是站在赤壁面前感慨“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诗人苏轼,还是旅行家徐霞客带着书童风尘仆仆地探幽览胜?诗气、画气、艺气,整幅作品流泻不尽的是雅气。
行当:木头与雕刀的第一次接触
相比于其他艺术家来说,郑兴国的家世一点也不显赫。
他是农民,高中毕业学历。1980年夏天,17岁的郑兴国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开始跟着表哥学做雕花匠。
木床、脸盆架、橱柜,郑兴国跟着表哥主要为人家雕刻这些家具。这些家具的雕刻以花鸟风景为主,但郑兴国却对人物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村子里有个泥塑匠,擅长立体雕,郑兴国常常对着他的作品一站就是半天。他还借来一些相关的人物画册,全心全意地进行描摹。
郑兴国的根雕之路,似乎从那时起就已埋下了伏笔。
21岁郑兴国开始闯荡江湖。那年他和好友杨柏松赴淳安县工艺美术厂打工。淳安离新安江近,新安江因为新安江牌香烟让他们感到很亲切。
去淳安果然走对了路子。当时,淳安工艺美术厂的雕花师傅一般的工资也就三四十元,郑兴国每个月可以挣120元。在那里,他接触了大量的人物雕刻:四大美女、弥勒、观音等。有些高难度的雕刻,比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题材,别人不敢轻易下手,他却主动请缨。不久,因为慕东阳木雕的美名,他们弃淳安而赴义乌。义乌那家木雕厂为东阳木雕厂加工,经常有东阳的木雕师傅过来授艺。这一次,他们是冲学艺的机会而去。
东阳木雕对人物面部造型有三刀法之说。听师傅讲解三刀法后,郑兴国人物雕法上的一些疑窦被解开了,就像练武功的武师,打通了全身经脉。所谓十年苦练,不如名师一点。这年正月,郑兴国他们就接下了义乌元宵灯会雕凉亭、雕狮子的活儿。
朽木雕:一条重振旗鼓的出路
1989年,他只身前往江苏宜兴,一心一意做月薪四五百元的木雕师傅。1990年,他回嵊县带来一帮师傅,自己一边干活,一边负责工序。同年下半年,他赴广东江门红木家具厂,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另一段雕刻时光。
花鸟、人物、一百零八将,简单和复杂的雕花活,郑兴国都一丝不苟地雕琢,如同雕琢他的事业。
在那里,郑兴国接触了黄花梨、小叶紫檀等名贵木材;在那里,他根据木材的质地,不拘一格,随心念而动,打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5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在广东一直待了5年。工资从当初的1000多元到5000多元,到8000多元,再到1万多元。
1996年,因为孩子要上学,郑兴国一家三口回到老家。和他一同回来的还有1万多公斤的紫檀,那是家具厂老板让郑兴国做的样品。此后,七八万元一吨的紫檀木头拉过来,样品拉回去,老板不仅信任郑兴国的手艺,更信任他的人品。
本世纪初,嵊州城隍庙重修。城隍庙的砖、石、木三雕,精美绝伦,被誉为江南三雕第一家,世称“三绝”。其中新大殿正花板的木雕,就是郑兴国带领一帮雕花师傅完成的。城隍庙修葺完毕后,郑兴国在客运中心租了一间旧房子,创办仿古木雕厂。时隔一年,嵊州成立根雕协会,郑兴国成为嵊州根雕领头人之一。2005年,艺术村成立,郑兴国成为入驻该村的第一批民间艺术家,从此,他把仿古木雕厂交给老婆打理,自己则专心致力于根雕。
朽木雕:全心全意的一份事业
朽木雕,就是艺术家在树根上刺绣,就是艺术家与树根的对话。
如果你走进郑兴国的工作室,那个低着头、握着雕刀、如入无人之境的人,一定就是郑兴国。如果他正在把弄手中的雕刀,那么你喊他五声十声,也得不到回音。他有他的世界,他的世界就是根雕,就是树根、雕刀、人物。
一把精巧的雕刀,等于一把灵性的钥匙,它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郑兴国事业、艺术的大门。(周晓兰∕编辑)
红木人物访谈全国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