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建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王建明(左)与工人一起合作雕刻
小时候上山砍柴,不经意间对造型各异的枯根朽木产生兴趣,并结下木雕之缘;为了圆人生艺术之梦,他潜心钻研,雕刻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精美木雕作品,尤其江西南丰的传统傩面具享有盛誉,并多次荣登国内外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珍宝台”。他,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建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枯根朽木扣开雕刻之门
初识王建明是在去年的一次全市文艺学会成立30年研讨会现场,当时他专程从南丰县带来的一些精美雕刻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在该学会会长龚顺荣的引荐下,记者“认识”了这位沉稳且颇具风趣的民间艺人。近日,记者走进了他的傩面具和雕刻世界。
今年43岁的王建明,高高瘦瘦的,一双手布满了老茧,给人的感觉勤劳朴实,看得出他有梦想,对民间雕刻技艺有着执着的追求。在他的工作室,记者观赏到不少木雕作品:象征人生如意的“人生”弥勒佛雕像、笑佛茶几、年年有余(鱼)办公桌、佛祖(释迦牟尼)雕像、开山傩面具和刘海喜得金蟾(财神)座雕等,其品种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谈及木雕艺术之路与人生梦想,王建明陶醉于自己辛勤绘制的木雕艺术意境中。
王建明出生在南城县里塔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父母靠种十亩地维系着全家五口人的生计。王建明从小便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放牛、砍柴样样通。
由于村子临近宜黄县神岗乡东堡村,周围崇山峻岭,小溪淙淙。四周布满枯树和腐烂的树根,看上去造型各异,有像人物的,也有像动物的,令人产生不尽的遐思。
趁着上山放牛空闲之际,王建明喜欢用树枝在平地上涂涂画画,花草、树木和黄牛成了他的写生对象,这也为后来的美工埋下了伏笔。他经常将形象树木拖回家,细细观看,随后取出锤子、铁锥等工具,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便开始试着去雕琢。
上小学时,王建明对画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直到初中,他的美术成绩优异。每逢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王建明便会把平时收藏的奇怪木头或树根搬到院子里,发挥其美术天赋,在根木上敲敲凿凿,弄出各种奇怪似人似物的木偶。
不久后,这些“作品”被父母和邻居发现,并遭到他们的哄笑。但一番“奚落”后,也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许。从此,王建明对木雕越发感兴趣,且一发不可收拾。
雕刻傩面具圆艺术之梦
王建明从小就结缘傩艺术,他的母亲是南丰人,南城里塔镇与南丰紧邻,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去外婆家看舞傩表演,傩班里的每个人都头戴面具,身穿红袍绿衣,样子十分怪异。傩班走村串巷,到了每户人家的门口,家家都要放鞭炮迎接。
每年正月,南丰的傩班还会来里塔舞傩,舞傩者在鞭炮声中进入厅堂,表演的节目很多,小孩子也看不大懂,只觉得好奇。傩班舞过一村又一村,为人们祈福驱邪。王建明和小孩子追着看过一村又一村,百看不厌。
王建明长大以后,对傩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时常去问舅舅与傩有关的问题,慢慢地,他对傩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傩的感情也与日俱增。他感到傩最让人好奇的是面具,人们喜欢在屋门、厅堂、卧室、书房悬挂,他觉得傩面具里的学问很深。
1987年,王建明初中毕业,没有去读高中,经舅舅介绍,拜南丰县著名雕刻师张宜祥为师,学习雕刻艺术。张宜祥是南丰县知名民间艺术家,与王建明的舅舅是好朋友,王建明于是成为张宜祥的第七个徒弟。那年王建明17岁。
王建明学习雕刻,就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他决心要把傩面具雕刻的技艺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他拜师学艺很投入,白天细心观察师傅的一刀一划,问这问那,晚上睡觉还在想着雕刻。雕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更多的是要亲自动手,掌握用刀的力度与分寸,什么地方用力轻些,什么地方用力重些,哪些地方应用圆刀,哪些地方应用方刀,仅靠师傅的讲解是不够的。王建明更多的时间是抱着大大小小的木头,认真地练习雕刻。
南丰县有不少寺庙,里面有很多塑像,雕刻工艺精良,这些先人创作的工艺品就是无声的老师。于是,王建明时常到那些地方去观摩那些石人、石狮、木偶等,并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
因木雕艺术喜结良缘
1992年,王建明学徒满师,告别了师傅,走向了社会。为了生计,他开始在大大小小的寺庙里塑像,后来在家乡的麻姑山上仙都观塑麻姑娘娘,在深山寺塑菩萨,在南丰县地藏寺塑五百罗汉。随着技艺的提高,他的知名度也在提高,但是他反而不去接塑菩萨的活儿了,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王建明的家境比较窘迫。当时农村流行一种风气:卖田卖地不卖手艺。农村的男孩学成一门技术活,不图荣华富贵,能养家糊口就是美。
由于缘分和爱好,初中毕业、17岁的王建明整理行李,告别亲人,满怀希望走出山沟沟,迈向南丰傩舞之乡,拜师学艺,并在南丰扎下木雕艺术之根,以此踏上木雕创作之路。
今年40岁的张小玲,是地地道道的南丰县人。1990年,她在本地一家制药厂打工。在一次老乡聚会中,与王建明相识。临别时,王建明将一个小型傩面具挂件送给小玲作见面礼。手捧这件精致的傩面具,小玲满心欢喜,对傩面具艺术的好感油然而生。此后,小玲便经常到王建明的工作室去玩,并坐在其身旁,孜孜不倦地观赏他的雕刻作品。 1992年下半年,在小玲的支持与资助下,王建明拿出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在南丰创办首家木雕美工艺术工作室。
在追求木雕艺术生涯中,因为有着同样的爱好,王建明与张小玲渐生好感,并收获爱情。四年后,两人走向婚姻殿堂,又共同建立了一个近200平米的木雕展厅。
书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王建明就是这样一个追梦者。近三十年来,他每逢参与省内外博览会时,都会一气呵成地赶出作品。每当灵感升华时,王建明总是废寝忘食,直至深夜才愿意休息。看着熬红双眼的王建明,妻子小玲很心疼,对丈夫更是深爱有加。
雕刻技艺远近闻名
苦练数载的王建明,渐渐掌握了雕刻艺术之要领,也掌握了傩面具的美学特征,他一门心思放在傩面具的雕刻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那一刀一划表现出来的剽悍、威武,或深沉、狂傲,或奸诈、滑稽,或忠诚、刚烈,或温柔、慈祥的傩面具栩栩如生。他的傩面具雕刻渐渐远近有名,上门求购者也日益增多。此时的他并不是急于发财,而是认为雕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他的梦想是必须让傩面具走出去,去大江南北,漂洋过海,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
于是,王建明带着自己的面具作品进省城、上天津,展示自己的作品,推介自己的作品。所到之处,都产生了一定的轰动。
青出于蓝胜于蓝,王建明的雕刻艺术很快就超过了他的师父张宜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创新,不仅在省内有名,在全国也颇有名气。
木雕的制作是一门具有悟性的无限艺术活,因才构思,巧妙雕琢,将一段(块)木头打造成一个神采不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就像人生,在发展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正如王建明的人生宗旨:艺术灵感永恒,创造的作品源源不断。
2004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品精品博览会上,王建明的多件傩面具作品备受参观者青睐。其中一件现场雕刻的傩面具“啸山”,被北京一位等候两天时间的文化名人买下并收藏。2005年6月,在南昌举办的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作为特邀嘉宾的王建明,代表我市现场雕刻傩面具,其娴熟的技艺及制成的精美傩面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当晚,主办方举办文艺晚会,在开场的五六分钟,王建明展位上的几十件傩面具被抢购一空。目睹此景,王建明对当时自己的作品能得到不少国内外知名人士的认可,简直出乎意料,心情激动不已。
近30年来,王建明制作的傩面具种类有100多种,各类木雕近1000种、上万件。其作品均被国内外知名人士青睐和收藏。“今后,我更要努力钻研设计,潜心雕刻,制作更精美的木雕作品送上国际级博览会,让南丰的傩面具走向世界,让我市的文化艺术绽放光辉。”王建明颇有信心地说道。(周晓兰∕编辑)
红木人物访谈全国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