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硬木家具制造》:一本制作技艺的实战书籍
2014/06/30|来源:《品牌红木》杂志
[摘要]本期《品牌红木》选登该书作者——东北林业大学明清家具研究所所长、《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牛晓霆的部分前言,以飨读者。
近年来,市面上关于红木家具的书籍逐渐增多,这些书籍多从鉴赏和收藏的角度切入,对于家具制作技艺的系统整理与总结很少,对于其中蕴含的哲学义理和科学本体的深入剖析则更少。《明式硬木家具制造》系统地探讨了明式硬木家具用材、造型、结构、装饰、工具等十个方面所蕴含的匠艺哲思,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本期《品牌红木》选登该书作者——东北林业大学明清家具研究所所长、《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牛晓霆的部分前言,以飨读者。

本书作者牛晓霆
一本制作技艺的实战书籍
从现存的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历史遗存实物来看,明嘉靖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的硬木家具制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明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也是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很少有文字记载。雪上加霜的是,自清朝末年开始,时局动荡,传统建筑、家具、文物收藏行业迅速衰退,明清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日渐失传。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加及明清家具、木雕艺术品收藏全球热的兴起,又给这一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希望,传统老艺人又重新受到了重视。但是,此时熟练掌握这一技艺的老匠师们也已相继离世,在世的也都已是古稀老人,少数年轻的也至少是花甲之年,再加上现代化工业加工方式和工艺的冲击,这一传统手工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就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而论,对明清硬木家具多是从鉴赏、收藏的角度来进行的,很少从技艺的角度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尤其是对明清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所蕴含的哲学本体和科学内涵的挖掘可以说仍是一个空白。以至于目前市场上多数从事明式硬木家具高仿的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家具只得其“形”,而无其“神”。从事新中式家具创作的多数设计师研发的产品也只停留在符号的模仿、为了造型而造型阶段,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家具行业由制造大国向设计强国转型的历史需求。
本书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14035)和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DGY2012-15)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是在对北京地区各大博物馆、传统家具生产企业和收藏家所收藏的明清硬木家具实物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明清家具研究著作及文献记载,与北京、苏州等地有名的传统家具匠师的口述资料相互对照,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明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最终成果。

《明式硬木家具制造》封面
全书内容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梳用材”从用材识别、因材施艺、顺性而用三个角度梳理了硬木用材的识别特征及应用原则;第二章“品造型”从中和为体、以线塑型、巧在理性三个方面论证了明清硬木家具造型设计的哲学义理;第三章“析结构”从顺性而造、合理制性、贵在解力三个视角分析了明清硬木家具结构设计的科学内涵;第四章“赏装饰”从纹饰用法、装饰手法、装饰题材三个方面总结了明清硬木家具装饰艺术的设计法则及表达方式;第五章“识工具”从木活工具、雕活工具、蜡活工具三个角度归纳了明清硬木家具制作工具的主要类型及操作技巧;第六章“说制材”从原木破板、锯材下料、依线锯型、锯型刨光四个方面探讨了明清硬木家具制材技术的匠艺精微;第七章“谈劃线”从加工余量、劃线符号、工艺原则三个角度论述了明清硬木家具劃线技艺的工艺顺序和工艺措施;第八章“论雕刻”从审材画稿、依纹拓样、粗坯凿制、铲削塑型四个视角归纳了明清硬木家具雕刻技艺的工艺内涵和凿刻技巧;第九章“述装配”从异形部件与槽口、板材拼合加工、开榫凿卯、组装站活四个方面整理了明清硬木家具装配工艺的工艺过程和技术要点;第十章“话蜡饰”从基材处理与调蜡、布蜡烘烤、起蜡抛光三个角度总结了明清硬木家具烫蜡技艺的工艺技巧和科学内涵;第十一章“造椅凳”以圈椅、杌凳为具体实例,详细论述了椅凳家具的制作过程。
希望本书不仅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尽一份力量,而且能够为明式硬木家具仿造、新中式家具设计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更能够对于明式硬木家具美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来源:第二十三期《品牌红木》杂志 牛晓霆∕文 梁晓珩∕编辑)
红木行业新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