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林:行走在红木“江湖”的掌门人
2014/10/28|来源:中国文化报
[摘要]王秀林身上既有着老一辈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特有的较真、正直和倔强。他生活在一个红木家具的真实“江湖”里,也是这个行业里当之无愧、声名远播的一代“掌门人”。

传承工艺大师、古典家具修复专家王秀林
初见王秀林,是在一个红木家具拍卖的活动现场,当时只感觉他是一个健谈、直率、开朗的性情中人,素未谋面的人去咨询红木的问题,他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一点架子。他的身上既有着老一辈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特有的较真、正直和倔强。他生活在一个红木家具的真实“江湖”里,也是这个行业里当之无愧、声名远播的一代“掌门人”。
“我只是一个有良心的匠人”
“王秀林,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史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传承工艺大师、秀林工作室主人。曾主持过修复故宫博物院包括乾隆、慈禧用过的66件古典家具文物。”在网上输入王秀林的名字,搜索出来的资料长篇累牍。在红木行业,他早已是鼎鼎有名的人物了,可是每当有人尊称他为专家的时候,他却是相当排斥,一再强调:“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有良心的匠人。”
从1974年做学徒开始,王秀林入行差不多有40年了。“刚入行时这行非常规矩,绝没有作假,别说作假,我要是做活偷工减料一点,都会受到师傅严惩”。相比之下,现在市场上的某些行业乱象很让老人觉得窝火:家具里面灌水银增加重量,打了射钉枪的家具说是“芝麻黄花梨”,整张罗汉床里面没有榫卯,都是钉子……退休后他一天都没闲着,为了维护这个行业的规范和纯洁他不遗余力地奔走疾呼着,到处给消费者普及红木知识,帮助他们鉴定家具。在从业过程中王秀林总结出很多红木家具的鉴定方法,包括最近刚刚试验成功的用敲击法判断家具的榫卯结构是否作伪,只要用一根小木棍和一个听诊器就可以办到。
2007年秀林工作室成立,提出来的口号是“做消费者的娘家人”,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红木消费者12万余人,帮很多红木消费者进行了维权,因此王秀林得罪了很多人。他太希望尽快让消费者了解这个行业的工艺、材质,他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告诉消费者,“如果他们还是模糊不清,受骗上当,这个行业将要继续‘寒冬’下去。”所以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自己的新书《秀林系说红木》的创作上,每天都写作到凌晨三四点。“这书写了有5年多,原始书稿就有5大编织袋。书里记载了我多年从事家具业了解的所有工艺、材质、辨识等知识。”但王秀林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等于是砸了某些人的饭碗,势必会招来很多危险。“我家住的是平房,玻璃被砸碎过三次,后来当地派出所给我家大门装了防盗门。我甚至还接到过短信恐吓。”王秀林说起这些事,情绪很激动。
一个用全部身心热爱古典家具行业并希望这个行业尽快得到净化的老人,已经走到了风口浪尖上。
“木性如人性”
王秀林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在红木,每天除了设计、制作家具,接待来鉴定、修复红木家具的消费者,还有就是为了新书夜以继日地写作,他没有任何别的爱好,甚至做梦梦到的都是红木家具。他爱红木文化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愿以一切去维护它,宣传它。与记者交谈中他多次提到“木性如人性”这个观点。木性和人性是相通的,要想用好一块木料,就要了解它,尊重它。“木头是有生命的。雕木头的时候,它并不是无知无觉,你必须把自己比作一块木头,去理解它,了解它的木性和纹理,才能够根据它的特点造就它。”
古典家具的人文文化主要体现在形制、工艺、纹饰、木材几个方面,也就是“形、艺、韵、材”。王秀林认为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技”里面就有人文文化。人有共性,木也有共性,木有回性和弹性,这就是它们的共性。木的个性不是由材质决定的,而是由纹理决定的,纹理是个错综复杂的东西。“你要做到知人善任,一块木头是什么纹理,就应该怎么使用,我们要顺应它,引导它,约束它,跟对人一样,这才是古典家具的文化。”
王秀林有十六字令:尊重木性,顺应木性,引导木性,约束木性。尊重木性,顺应木性,就好比我们人长得各有不同,要量体裁衣;人要受法律、纪律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也要引导木性,约束木性。约束木性靠的就是传统的榫卯结构。“所以我们的工艺里面就包含着文化,我们的技艺不是雕虫小技,我们老一代的匠人没有文凭,但不是没有文化。”
“我曾经在修复老家具的时候,打开榫卯结构,里面有一张纸,已经烂了,我用烙铁把它烙平了看,当初修复的时间、地点、人物清晰可见。受古人的启发,后来我修的家具,也用很薄的纸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我带弟子谁谁谁修复,放在榫卯结构里。50年被发现,我丢人了,100年被发现,我凑合及格了,150年之后才被发现,我成功了。我女儿问我,爸爸到时候你都死了,那还有什么用啊?我说孔夫子5000多年了,还能作为表率,你爸爸不为活着而活着。”
从广义上说,红木家具文化实际应该是指“古典家具文化”,它不是“唯材质论”的,只要是古代经典的家具,不管是红木还是榆木、榉木做的,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家具的流派,也不应该只有京作、广作等,鲁作、晋作也很优秀,鲁班就是山东人。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工艺和结构,里面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团队精神。
“丢什么不能丢了传统和人格”
王秀林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徒弟要求更严格,尤其是对人品的要求。“我的徒弟,技术上可以慢一点,但是丢什么不能丢了传统、人格。”王秀林的徒弟拜师的时候都要发誓:“饿死也不给做垃圾家具的老板打工。”拜师仪式上要三拜九叩,上戒尺,寓意将来做错了事,要听凭师傅发落;师傅不吃鱼,徒弟们可以吃,但是不许吃鱼头,因为鲁班的“鲁”字,上面就是个“鱼”……听王秀林说着拜师的讲究、门里的规矩,那些遥远又正统的文化力量,瞬间真实地呈现在记者眼前。
王秀林门下,举行过正式拜师仪式的徒弟有17个,其中有清华美院的高材生,也有全国红木家具比赛的冠军,但更多的还是河北地区的农家子弟。古时候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都要给自己留一手,王秀林却在工艺上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河南的三徒弟的爷爷病危,王秀林向他媳妇要了账号给他寄钱;“5·12”大地震,王秀林把徒弟们给他寄的钱,还有自己打算过生日的钱都捐了;澳大利亚一个华裔的孩子要拜师,听说他的居住条件后要给他买房,他拒绝了。就在这点点滴滴的教诲中,徒弟们都成材了。“我的七徒弟和九徒弟,从我这出师以后都拿过全国比赛的冠军。我希望我的徒弟都比我强,我才高兴,这才叫传承。”
这就是王秀林,耿直倔强,工于钻研,有情有义。临别时,仍萦绕耳边的是老人的一句话:“我号秀林居士,笔名一工,我只是一个工匠。”(徐妃妃∕编辑)
红木人物访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