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家具展记忆:美食 空间 生活艺术(上)
2015/05/23|来源:中国古典家具网
[摘要]2015年4月的欧洲之旅,令我们百隆考察团朝圣般地奔向设计之都——意大利米兰,去分享“2015米兰国际家具展”的视觉盛宴;去品味设计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愉悦与惬意。展馆内外,人们尽情领略家居文化的千姿百态,亦感受到了“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助推时尚”的恒久魅力。
2015年4月的欧洲之旅,令我们百隆考察团朝圣般地奔向设计之都——意大利米兰,去分享“2015米兰国际家具展”的视觉盛宴;去品味设计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愉悦与惬意。展馆内外,人们尽情领略家居文化的千姿百态,亦感受到了“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助推时尚”的恒久魅力。
本届米兰设计三年展的主题是“食物与艺术”。人们在展厅的二层通过一座横跨中厅的“木桥”进入主题展馆,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个由冰箱集结成方阵的“冰箱集群”。策展人以冰箱为主体营造出展会“第一印象”,暗示人们:“冰箱”、“冷藏”与当今食物的“保鲜模式”息息相关,食物最终皆由冰箱之门进入厨房、餐桌;冰箱成为当今食物须臾不可或缺的“神器”!冰箱,不仅是饮食文化中的主角,亦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尔后,观众似乎是通过“时间隧道”进入到烹饪、加工食物的器具世界。各类厨房电器应有尽有,冰箱在这一环节中“重现”,不仅表明其“储存”“保鲜”食物的主导地位,也揭示出与冰箱相关的冷饮、甜食、凉菜在西餐构成中的重要位置。此外,咖啡壶、电磁炉、微波炉、电烤箱之类的家电用具也一一呈现,人们已经从传统的“锅、碗、瓢、盆岁月”进入到“家用电器(厨房电器)”为特征的器具时代。
米兰家具展上的面包屋
1、写实风格:面包屋
欧美人以面包作为主食,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正像我们东方亚洲人以米饭作为主食一样,一日无米饭下肚就总说是“今天没吃饭”,好像这个世界除了米饭之外,其他的食物均不入“饭”流。欧洲各国的面包,尤其是法国面包是笔者的最爱!一且有机会“旅欧”,总会百吃不厌地饱食各类“有粮食味道”的面包,在他人看来嚼不动的韧性面包,我却认为“大有嚼头”,吃得津津有味。
策展人以写实风格,大胆创意,硬是在展场里用货真价实的意大利面包搭建了一座小屋,外带一个用面包片构筑的草原建筑——蒙古包;如此夸张的写实,在展览空间以“欧美主食”为建材搭建房屋,其视觉冲击力,以及带给现场的震撼不言而喻!其呈现效果令人拍案称奇,绝了。
试想,一个人每顿饭,每天的食量也就几片面包,食量再大的人恐怕也只能论“个数”计,在人类食物多样化的今天,主食数量日趋减量。以几片或者几个面包呈现的“盘中餐”,何以建房立屋?但以一个人一生的主食总量计算,“面包屋”的建造完全可以“现实”。
美食空间,环境餐饮
2、美食空间 餐饮环境
用面包盖房子属于突发奇想的创意所为,由此形成了食物建筑,也就有了“空间”的美食概念、面包作坊,面包店那绝对是“美食空间”所在,传统概念上是作坊与店面合二为一,形成“前店后厂(作坊)”的运营格局、面包师能在粮食的清香中,在麦子细化的粉末与面团柔性成型的过程中,经历火的烘烤,成就香飘四溢,外部焦脆,内部松软,富于韧性的美食,令人百吃不厌的主食!不仅仅是面包房、面包店,餐厅饭馆、咖啡屋、冷饮店、小酒肆这些个经营美食的餐饮空间,给人们留下诸多美好记忆,泛黄的黑白照片记录下餐饮的美妙瞬间,面包师为美食而辛勤劳作,游走了街头巷尾的小贩迫于生计,脸上写满无奈和倦意。这一切都属于“食物与艺术”的历史记录。
器具里的乾坤
3、器具里的乾坤
如果说面包是主食的话,那么牛奶绝对是欧美人的头号主饮。展览通过奶罐奶车等储存、运输牛奶的专门器皿,器具的实物展示,揭示人类以牛奶为主饮,获取动物蛋白的发展史、墙根下那辆倚靠墙壁的送奶专用自行车,勾起了人们儿时的记忆,送鲜奶上门的服务令人怀念,送奶员的哨声是那个时代人们分享美食佳饮的福音。美食文化不仅体现在舌尖上,也渗透在那些不无怀旧情绪的坛坛罐罐中,渗透在金属器具的材质中和运输工具的美妙结构里。(来源:第二十八期《品牌红木》杂志 王周∕文 徐妃妃∕编辑)
红木行业新闻全国其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