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苏作”技艺的雕花匠
2015/08/01|来源:人民政协报
[摘要]家具、建筑业的木雕行业及其作坊,被叫做雕花作,而从事雕刻的艺人则被称为“雕花匠”。在江苏省苏州市通安镇航船浜村的苏艺吴作红木家具厂,这里的木匠、雕花匠普遍年过半百,但这里的当家人,却是一位地道后生——出生于1979年的韩建贤。
家具、建筑业的木雕行业及其作坊,被叫做雕花作,而从事雕刻的艺人则被称为“雕花匠”。在江苏省苏州市通安镇航船浜村的苏艺吴作红木家具厂,这里的木匠、雕花匠普遍年过半百,但这里的当家人,却是一位地道后生——出生于1979年的韩建贤。
年少有为的雕花匠
韩建贤17岁起就跟着吃木雕饭的父亲学手艺,干了两年学徒后,他瞒着父亲,一个人骑车跑到东渚镇上,开始挨家挨户找活干。木雕是一门需要长期摸索与积累的技艺,对一个自己找上门的年轻人,很多家具作坊的老板根本信不过。韩建贤只好跟对方说,自己可以不拿钱,先雕个活看看。后来终于有家作坊愿意让韩建贤试工。几天后,老板看了他的作品,连说:“看不出你的水平已经赶超几十年的老工匠了。”
如果说,十几岁时的闯荡是韩建贤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接手明清建筑木雕工程,算是第二个。2003年,国家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薛福鑫、薛林根父子承揽了修复苏州山塘街上明代玉涵堂的工程。玉涵堂是明代建筑,枫拱上的梁托、山脊部分的山雾云等处的明式雕刻简洁圆润,梁下雕刻的花卉、圈草等图案精细入微,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梅花草堂内红木雕刻的松竹梅双面透雕地罩高3.6米,地罩将偷步柱双花篮厅一分为二,轩敞的大厅竟然没有一根柱子支撑,梁上倒垂花篮,花色繁杂的雕花做工精美,非一般雕花匠能够胜任。
传承传统技法,绵延“苏作”精髓
2003年,韩建贤开办了自己的红木作坊,专门制作明清红木家具。
韩建贤遗传了父亲的心灵手巧,设计、绘图、配料、榫卯、雕花、组合、漆工等,红木家具制作的全套工序他均能胜任。为了能雕出具有明清风格的家具,韩建贤从书店买回了大量相关书籍进行图案临摹。如今,各式各样红木家具的尺寸全装在他的脑子里,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他也都成竹在胸,根本无需样稿,只用铅笔快速勾出,工匠就照样雕花,或者直接在电脑上编程雕刻。
除了红木家具制作,韩建贤在木雕方面也颇有建树。据他介绍,“苏式木雕”的传统技法有镂空、浮雕、立体圆锥、浅雕四种,作品具有“精、细、雅、丽”的特点,与安徽、南京、宁波木雕并称为“四大流派”。韩建贤说,木雕是三维空间艺术,所谓技法,即木雕创作中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构思显现出来。
在韩建贤看来,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无不是为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体现木雕作品的材质美、雕琢美。简单地模仿、因循守旧,刀法死板,刻不出木雕作品的趣味来。只有多刻多练,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一拿到一段红木,我就知道这能做出一件什么东西。”20年来,韩建贤练就了如刀一般的眼光,而一旦拿上刻刀,各种艺术形象就会浮现在脑海里,仕女、八仙、五百罗汉、观音等等,他无不烂熟于胸。
千百年来,苏州工匠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构思奇巧,精雕细琢,人称“苏作”,苏作向以艺术风格精致细腻、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著称于世。韩建贤就是苏州工匠的缩影,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平凡手工艺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并代代相传,绵延着“苏作”的精髓。(吴雯∕编辑)
红木人物访谈全国其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