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非遗公开课:家具制作技艺非遗现状如何?|对话新中式
2021/01/13|来源:《新中式家具》杂志
品牌红木

目前正在招商中.....

[摘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家具制作技艺,有什么好聊?

当我们在博物馆审视一件件经历时间洗礼的传统家具,没有人不会惊叹它们竟被保护得这么好。可惜你所见的不一定是它们的“原貌”,某些可能已经被匠人巧手修复过。

某种意义上讲,故宫和博物馆的修复专家是最恪守规范与程式,原汁原味继承和展示传统技艺的人。因为他们的职责是停住时间,远离商业世界所鼓励的“创新”特质。

相比之下,民间传承人的姿态显得多元一些。他们同样熟知传统,技艺高超,不同的是可以根据新的生活经验,优化自身技艺并呈现在作品上。“世世代代具有自觉创新意识的传承人在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继承、创新中发挥着主体作用。特别是在继承自己项目前人创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才赓续不绝,而非通过嫁接、整容,不断失去自己本来的面目。”

传统家具及技艺的传承形态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未曾断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苑利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所传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所传渠道的多样性。

中华文明传承,主要通过典籍、实物(文物)以及活态传承三种方式,传统家具及其制作技艺传承主要靠后两种。保存至今的实物现大多被珍藏保护,“活态传承”则是通过师徒代代相授、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

中国历史上许多好的器物、配色都是通过文物传承下来的。有关注前两年热议的《延禧攻略》配色美学,很可能就知道今年出版的考据了384种色彩的《中国传统色》一书。这里可以说记录了一种转变。

过去,“精英文化”的传承者——懂文字的知识分子,“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多半是不懂文字的匠人、艺人、歌师、舞者等,用的是不同的传承载体。既然不懂文字,自然会扬长避短,继而发现最简单适合的方式莫过于师徒相授、口耳相传。尤其是技艺繁复,流程庞杂,通过文字和实物依然难以掌握精髓的传统手工技艺,活态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不二之选。

今天,当翻开《中国传统色》,看到考据自大量典籍并与故宫文物逐一对应的华夏色彩,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翻开新的一页。传承方式多样并举,一方面得益于中国非遗保护的推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时代产出的高素质“传承人”和新科技。

“复古”的必要与国潮滥觞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缔约国积极推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相关工作。2006年起,中国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包含1372个项目,其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共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12月)。

苑利指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无论日本、韩国,还是中国,这些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展开的,当中存在着历史的必然。

首先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每天要出产新产品,完全的创新很难完成,从祖先汲取经验智慧,成为一种解法。其次是国家高速向前迈进,传统文化容易被“一刀切”地抛弃。还有外来文化涌入,人们容易忘却自我和文化根源。

保护好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认识历史,还能为当今世界发展提供资源。因品牌营销而滥觞的国潮之风,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国风元素和复古情怀单品。当中也有一些问题:国潮渐渐变为一种潮流标签,不仅有人蹭热度乱贴乱用,而且传统文化的表现雷同或流于表面。例如,今年99划算节时,某食品品牌打出“当潮不让”的主题,商家页却只有一幅海报跟国潮有关。只要这样的尴尬继续下去,国潮的“退潮”就会来得更早。虽然潮流总有新鲜感过去被抛弃,继而静候下一轮回的宿命,但非遗传承等不了。

另一方面,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也提醒我们:不要把文化创意化当成非遗保护。国潮带来的产品和文化,多伴随一种张扬的创意感,让人分不清背后究竟是真正的非遗,还是带了非遗面具的文化创新体。通过国潮让非遗得到年轻一代关注当然是好事,但文创生产不能侵害非遗传承,更不能代替非遗传承。

回过头来看,国潮流行不单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人们原本就天然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非遗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总有人还记得,总有人对它们有莫名的亲切感,这也是它们能一直与生活相伴的原因之一。

家具制作技艺非遗现状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可查询含“家具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6项,分别是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晋作家具制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精细木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其中后5项属于扩展项目,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用于确认和保护传承于不同区域或不同社区、群体的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扩展项目与第一批列入名录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共用一个项目编号,但项目特征、传承状况存在差异,保护单位也有所不同。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与大家熟知的国粹昆曲、川剧、粤剧等同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可以侧面印证“明式家具是中国古代家具史巅峰”一说。明式家具不仅被视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典范,而且流传至英法等国后,对欧洲18世纪的家具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大众听闻最多的要数丹麦设计大师汉斯·韦格纳的系列“中国椅”。明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不断发展,传统家具也与木雕、镶嵌、景泰蓝、髹饰技艺等非遗传统工艺美术紧密结合。以极致奢华的京作为例,诞生过众多瑰丽经典、令人叹为观止的家具器物。由于过去一些传统家具是用外国运来的珍贵“红木”(古代主要指大红酸枝)制作,民间逐渐形成了“红木家具”一词,同时还有用黄花梨、紫檀这些优质硬木制作的高级传统家具,主要被宫廷和商贾墨客所用。时至今日,红木家具的材质已不限于传统“老三样”,简单可分为高端收藏产品、中高端大众产品、中低端大众化产品。虽然红木家具整体消费定位较高,但普通大众也已经能用上红木家具。而这些红木家具企业、作坊的工匠,就是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继承者。

从“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申报单位来看,企业申报占一半以上。据网络可查资料,省市级的同类申报项目也以企业申报居多。这与其他项目类别多以单位组织申报有所区别。王文章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明确,文化领域中凡是与“保护”联系在一起的,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搞成产业。文化产业要着力于文化的创新转化,非遗保护则是着力于文化资源的集聚。那么,企业从事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应该存在两个部分:一是将技艺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生产在工匠间传承下去,即原真性的保护;二是让这些“非遗的产品”进入市场,挖掘他们的经济价值,以生产性保护促进传承。

市场自己会说话。当前撷取非遗元素创新出成绩的产品,无不是传统与时尚融汇,审美与实用结合的。当然还有好品质,从材料到表现形式都出奇制胜。对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压倒对手的新形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中式红木家具或许就是这样,它有非遗基因,但不是传统的翻版,主张用生活品质带来幸福,在市场上也方兴未艾。当非遗的产品进入市场,它就与非遗的技艺脱离了联系,红木家具是产品,技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非遗的创新应用也不是个伪命题。

今年6月13日,带着“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的主题,2020年文化和遗产日走进大众视野,以网络开展为主的系列活动和各地线下活动纷纷举行。国寿红木申报的“广式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在今年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承保护工作再向前一步。有趣的是,授牌现场一批名单里,大部分项目都以名词命名,唯有罕见的写着一个“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及其创新”。

本期《对话新中式》,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国寿红木的非遗心声。

传送门↓点击标题阅读

践行者国寿红木:非遗的使命


往期精选:

中国纹样应用在红木家具和中式整装,有何区别?

许柏鸣:经济与环保是经典设计两大维度

林作新:从深圳家具展黑金奖空缺看中式家具未来

石大宇:设计虽小,文化与美很大

潘再生:从“中式家具”到“中国家具”

许美琪:新品不等于新体验

(来源:第十期《新中式家具》杂志  何欣仪/文)

对话新中式《新中式家具》红木杂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