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红木董事长张爱冬:坚持自主培养人才
2021/11/19|来源:品牌红木网
[摘要]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基础,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基础,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有的企业从长远打算,舍得投资,不怕麻烦,从基层选拔慢慢培养。有的企业看重短期利益,粗犷式经营,追求快速发展,大部分是招聘有经验、有技术的从业者,有的是“挖墙脚”,这样做优点是人才来得快,企业发展得相对也快,缺点是员工缺乏归属感,缺乏统一的价值观,部门之间难协调,管理层很难形成拳头,队伍不稳定, 企业容易出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赶上头班车的企业很早就赚得盆满钵满,把改革开放的红利尽收囊中。2007年我们转型生产红木家具,算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末班车,比我们干得早、干得大的民营企业有多少?和我们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民营企业又有多少?就以钢城区为例,到底有多少家?谁能数得清?依托莱芜钢铁厂这个大型国企,仅做钢材生意的经贸公司就多了去了,同时还催生出一些钢铁深加工企业,这个产业链延伸下去可不得了。然而,最近十几年的时间,大部分企业已是人去楼空,那到底倒闭了多少呢?十之八九吧。倒闭的这些企业看似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实关键是内部出了问题,这些企业大都没有长远打算,把创业看得太简单,低估了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在用人方面,除了用自己的家人、亲戚,就是以挖墙脚为主,认为用空降兵省时省力,是走捷径。岂不知,这样的企业发展得快,倒闭得也快,这就是粗犷式经营的必然结果,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 2.5 年,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经营好一个企业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1995年建厂时,也聘用过一些有经验有技术的人,他们把之前学到的东西教给我们,我们是受益者,但是,20 年的用人经验证明了这些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大部分都有一个我们认为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墨守成规,向往轻松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学习新东西。在很多企业,部门领导的职责主要是开会安排工作,然后是喝茶聊天,喝酒应酬,上下班可以晚来早走。在巧夺天工就不同了,不管是车间主任还是销售经理,都是按时上下班,出满勤、干满点,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人员首先做到,要给员工做表率。并且我们的管理干部动手能力强,始终坚守在工作 一线,相比之下,让那些光说不干、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按照巧夺天工的标准去做事,可能吗?
再说一线员工,来到巧夺天工,不止要出满勤、干满点,产品质量高标准、 严要求,更是一件要命的事。他们在之前的单位时,每天的工作量只用半天就能完成,我们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干不好不行,干慢了也不行。一天干下来太紧张了,并且一不小心出现质量问题就罚款,这让很多人适应不了。让一个人去一个宽松的环境工作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可让一个平时懒散惯了的人, 按照巧夺天工的标准改掉自身的缺点,坚守岗位,扎实工作,养成一种好习惯,练就一身硬功夫太难了,除非他有脱胎换骨的想法、凤凰涅槃的决心。
2020年,我们确立了走直营店销售模式的路,加大力度招聘销售人员。在哪里开店就在哪里招人,范围大了,人也多了,遗憾的是我们招聘的销售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大部分干不成。在一般单位,销售人员别的不用多干,拿业绩说话就行了,但我们招聘的新员工,要从基层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实际工作做起,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练习写正楷字,每天上交晨会作业,每项基础工作都有流程标准,必须严格执行,这一点很多人就受不了。我们不 但要求新员工平常工作扎实、认真,而且还要有管理才能、有正义感、有大局观,在这个标准下,真正留下的人就更少了。无论哪个部门,我们每年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招人难,留人更难。看到高工资来面试的人很多,上班后看到我们的要求高却又临阵退缩。为此我们付出了高昂的财务成本、人力成本,付出了很多心血。每一个新员工,我们都是手把手的教,我甚至亲自给他们批改作业,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大多数人还没有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就走人了。

面对招人问题,我们很纠结,是不是降低一下要求呢?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先干着,缺点以后慢慢改,但残酷的实践都是让我们以失败而告终。我们只能招没有从事过本行业的人员,一切从零开始,慢慢培养。这些年,我们坚持自主培养人才, 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经过20多年的积淀,我们组建了一支七百多人的生产队伍,二百多人的销售队伍,且销售队伍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这都是自主培养人才的成果,这些年我们走得很艰辛,但很踏实。 有句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总结”才是成功之母,因为失败了不去很好地总结很可能还会导致失败,我们也在自主培养人才和用“空降兵”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过,经过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才最终确定了走自主培养人才这条路。我们做错了事不去总结、检讨,甚至为了面子死不认账,这样做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总结,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也是巧夺天工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巧夺天工的事业才能长久地发展。今后,在招人用人方面,我们不再走弯路,只招志同道合的人,走自主培养人才的路,这条路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永远都不能变。

(来源:巧夺天工红木 2021年秋季刊 张爱冬∕文)
巧夺天工红木传世精品红木山东红木红木品牌新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