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在古代,
枨(chéng)多竖于门两旁,
以防车过触门。
在红木家具中,“枨”引申出新的含义,它作为家具中既能承重又能加强形体牢固的“木柱”,被开发出了多种造型:直枨、罗锅枨、霸王枨、管脚枨等。

今天,小编就带您认识红木家具中几种常见的“枨”结构,领略其独特魅力。
直枨
直枨,平而直的枨子。从起源上看,中国古典家具起源于建筑,一腿三牙结构也确实能让人想起古典建筑中的梁枋结构。

直枨来源的建筑枋(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隋唐时期,高型家具在我国已经普及,特别是到了宋代,框架式结构取代箱板式结构成为家具造型的主流,而框架间的拉枨也有了发展和演变的空间。
早期的拉枨是直的,后来为了装饰,出现了拱形弯曲的罗锅枨。随着榫卯技法在明末兴起,大边安直枨的做法几已消失。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壸门形牙条延伸到腿肩,带出曲翘小钩的嫩叶雕饰,从中绽放委角线直下作终,线条完美流畅,修长的四腿和直枨都打洼面起委角,腿足微撇。
罗锅枨
罗锅枨,是一种中间部位向上凸起的曲形横枨,形似罗锅桥而得名。
罗锅枨是为了增加下部空间而中部向上隆起的枨子,从而收到曲直错落、变化有致的视觉效果。

罗锅枨来源的建筑枋(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红木家具上罗锅枨,与建筑中枋的作用和形式是一致的。而且,枨是一个结构件,改变了直枋的受力模式,使结构更为稳定。
如图示,A力使得枨紧紧的顶在腿上,使得腿和枨是一个自然紧固的状态。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枨子安得矮一些,对稳定构架较为有效。但枨子低了会妨碍使用者腿膝的活动,产生不便,两端靠下,中部拱起的罗锅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想出来的造法。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元明时期,高拱罗锅枨已经在家具中独立使用了。但由于当时的居室采光不足,室内的家具也比较少,往往一器多用和移动使用,高拱罗锅枨的力学强度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
在传世的明清硬木家具中,罗锅枨添加矮佬、卡子花的结构造型相当普遍,其中不少被各种学术著作定为明作家具的经典。

(元代壁画 《渔民售鱼图》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罗锅枨的做法本身就很有讲究,它不是单纯的弧度达到标准就好,而是需要突出与家具的呼应和流畅感。
霸王枨
霸王枨,安在腿足上部内侧的斜枨,下端用勾挂垫榫与腿足结合,上端承托面板下的穿带。名为“霸王”,似寓举臂擎天之意。
霸王枨体量较小,但是在家具的整体构造中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增加牢固性又极富美感,观其外简洁流畅,观其内俊逸挺秀,简洁的形态中蕴含着雅致韵味。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有的霸王枨在它的上端聚头处,用方形木块剔挖四个缺口,钉在面板穿带之下,将枨子扣牢固定。
这种装置只宜用于正方形家具,因枨端集中,如为长方桌,枨子上端分散,便无法用此装置。

由宋到明,家具各部件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力求清雅诚朴,寓美于物。霸王枨造型平整滑润,符合力学原理,线脚饱满,打磨光滑,以高弓背的拱顶形式衬托家具体态挺秀的稳定性,美感自信展露无遗。

明式家具的霸王枨与腿足的连接位置严格考究,既要符合力学原理,增加桌子牢固性,又要遵循黄金分割比例,追求实用性与装饰性的高度统一。过高显怯,是不自信的表现,过低则赘,影响使用者自由活动和视觉效果。
管脚枨
管脚帐,即安装在椅、凳、几四条腿间的帐,安装位置靠近足端,主要用于增加家具腿部的牢固性。

其与腿足一般采用明榫相接,并出头少许。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能使家具的整体结构看上去更为和谐。而从局部来看,管脚枨的设置,则表现出了传统造物“有”与“无”的空间。

各个家具管脚枨的安装方式略有不同,有在同一水平面上安装的;有的则错开榫卯位置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安装,或为两侧横枨较高,前后两根较低。


又或是前面的横枨安装位置最低,两侧的横枨略高,后面的横枨最高,名曰“步步高”管脚枨,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将古代学子的求仕愿望婉转地藏于构件之中。
总结
“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构件,它不仅是可以沟通大、小木作的结构构件,而且是承载美的一个装饰性构件。
醉木苑红木广州红木红木家具选购广深佛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