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哪个厂家做的黄花梨家具正宗?看区氏家具,43年黄花梨匠造生涯
2025/09/13|来源:互联网
[摘要]创建于1982年的区氏家具,探索着黄花梨家具的当代可能性。
论当代木材之珍贵,黄花梨当居榜首。在中国传统家具的巅峰时期,黄花梨以其独特的木性成为明式家具的灵魂载体。这种生长缓慢、降香浓郁、木质坚硬而柔韧、纹理如行云流水的木材,铸就了明式家具“简练淳朴、静穆典雅”的美学境界。故宫博物院藏有的黄花梨家具,以及海外博物馆如费城艺术博物馆的经典藏品,无不印证着这段木作文明的辉煌。
当人们谈论黄花梨家具时,目光往往聚焦于海南等地,殊不知在岭南腹地,广东中山这座拥有四十余年红木产业积淀的小镇,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红木文化底蕴,也孕育出了一家以仿古明清家具制作见长,尤以黄花梨家具生产闻名业界的匠心品牌——中山市区氏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区氏家具”)。

区氏家具中山总部展厅
创建于1982年的区氏家具,探索着黄花梨家具的当代可能性。怎样的黄花梨家具才能代表当代中国的艺术品水平?在区氏家具看来,文化内涵、艺术水平、木头材质是最重要的三方面。
文化积淀 大美无言
人是通过文化来认知美的,美又是通过文化来传承的。文化无法速成,需要时间来积淀,就像黄花梨上的包浆,需要经过漫长岁月才能形成。文化和美只能传承,不可复制。
30余年前,区氏家具便开始生产黄花梨家具,并持续精进。30余载过去,其对传统家具文化的理解愈发深刻。董事长区胜春与总经理区锦泽带领核心工匠团队,走访全国各大博物馆寻觅经典明清家具,参加各类拍卖会与展览近距离观摩海外回流及私人收藏的珍品,研读典籍以探明清家具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

区氏家具核心工匠团队多次走访寻觅明清古典家具
长久的文化积累,让区氏家具对家具的理解逐渐深入,最终转化为家具的美感平衡——他们希望制作的黄花梨家具,如一位有修养的人,即便静置角落,仅一眼,便能感受到其俊秀内敛的气场。

区氏家具核心工匠团队多次走访寻觅明清古典家具
匠心独运 技艺之心
文化具体体现在家具上,便是技艺,而技艺最终依赖匠人完成。
区氏家具遴选出拥有15年以上经验的老师傅,组建精英团队,专门从事经典仿古家具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如同黄花梨是当代极稀缺的木材,优秀工匠亦是时代的稀缺人才。两者的稀缺性,注定黄花梨家具无法批量生产,也不适合商业化运作,只能以定制版、限量版甚至孤品的形式呈现。区氏家具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学艺术品。

区氏家具精英手工团队潜心钻研黄花梨家具制作
制作黄花梨家具,技术难度高且周期漫长。生产过程中,区氏家具团队从开料、木工、雕刻、打磨到上漆,逐一工序探讨、解决问题。许多家具耗时近半年方完成,目前仍有部分在制,但已完成的作品在形制与工艺上较以往均有显著提升。

区氏家具精英手工团队潜心钻研黄花梨家具制作
节制用材 分寸之美
工艺的载体是材料,但材料并非家具的全部。
著名收藏家安思远曾指出:“美感或价值并非取决于木料。有远见的藏家购买的是家具,不是木材。”可见,并非所有黄花梨材质的家具都是“美的家具”,用料奢侈不代表价值高。
当材质本身已成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产,如何让黄花梨家具超越“材质崇拜”,回归艺术本真,成为当代匠人的重要命题。区锦泽认为,黄花梨家具应如明代文人般内敛、克制、有分寸感,就像泼墨山水画,唯有疏密得当、留白适宜,方能成就高层次的艺术作品。

因此,在节制用材上,区氏家具始终遵循“看料而作”:大料制大件,小料制小件,物尽其用。但无论木材大小,工匠都会精心挑选色泽与木纹优美的黄花梨用于生产。
从中山到北京:黄花梨家具的当代亮相
2017年9月21日至10月7日,区氏家具携一批经典黄花梨家具北上京城,参加“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此次展览旨在将升级后的经典之作首次亮相国际性平台,融合家具之美、空间之美与陈设之美,让大众共享黄花梨家具的魅力。

时任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右三)参观区氏家具“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展馆,董事长区胜春与总经理区锦泽陪同
展览中,两件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其一是《黄花梨·圆脚牙板画案(素身)》:边攒边装板制,台面平整雅洁;面下安素牙条、牙头,缘边起阳线,灵巧精致;四腿嵌夹牙头与案面榫接,两侧腿间连梯枨,腿足微撇。整体简朴大方,无繁饰却雅致惬意。

《黄花梨·圆脚牙板画案(素身)》
其二是《黄花梨·带托尼束腰开光酒桌》:方中裹圆,壶门式轮廓完整优雅;窄束腰配小托泥,线条简洁利落,尽显明代文人意趣。脚足之妙、木纹之美,历经岁月仍不减风华。

《黄花梨·带托尼束腰开光酒桌》
区锦泽谈及制作黄花梨家具的意义时表示:“我们要做的,是能够代表当代中国艺术品水平的黄花梨家具。它能反映当下不断提升的工艺水平,综合生活方式、美学与工艺,成为历史性阶段的记录。”
当您走进区氏家具展厅,触摸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黄花梨纹路,或许会明白:真正的奢侈,从来不是材质的堆砌,而是时间与匠心共同镌刻的文化记忆。
(来源:互联网)
红木品牌新闻中山红木家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