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百年 一种文化的传承
2009/09/10|来源:中山日报
品牌红木

目前正在招商中.....

[摘要] 中国古典家具网(www .328 f.com) 是一个专业的古典家具商务信息平台 , 致力于建立一个中国古典家具供应商与采购商信息交换交流与信息共享利用的互动平台 。 她以享有驰名美誉的中国古典家具生产基地 ― ― 广东省为依托, , 面向全国 , 汇集了各地古典家具生产厂家及古典家具品牌的资料(北京古典家具 、 上海古典家具 、 福建仙游古典家具 , 浙江东阳古典家具 、 江苏古典家具 、 河北古典家具 、 广东台山古典家具 、 广东新会古典家具 、 中山三乡古典家具 、 中山大涌红木家具 、 中山隆都红木家具) , 庞大的企业 、 产品 、 商机数据库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供应和采购商活跃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寻找商机, 寻找合作伙伴, 开展商务合作 。 目前 , 中国古典家具网现已成为中国古典家具行业中全国最专业的大型古典家具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
回望中山家具变迁近百年的历史,有意外、有心痛、有欣慰、有期待
家具百年 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山民国时期的红木椅子,长54厘米,宽46厘米,高86厘米。翻拍《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
孙中山卧室。 翻拍《孙中山故乡--翠亨》
孙中山书房。 翻拍《孙中山故乡--翠亨》
图为民国时期,中山居民的室内摆设。 关于缝纫机:1830年,法国一个裁缝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缝纫机。19世纪末,缝纫机在中国开始流行,俗称铁裁缝、铁车。清代官员张德彝在其 《航海述奇》如是形容:"形似茶几,上下皆有关键,面上前垂一针,后一轴线。做女工时将布放于针下,脚踏关键,针线自能运转,缝纫甚捷。" 至1919年,上海已出现专门维修缝纫机的协昌铁车铺。而中山地区的缝纫机则由华侨从美国引进,最有名的是胜家牌(Singer)缝纫机,而解放后则为国产的蝴蝶(无敌)牌缝纫机。

核心提示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回望中山家具变迁近百年的历史,有意外、有心痛、有欣慰、有期待。百年前香山的繁华和开放让人意外;曾经对历史、对传统的唾弃让人心痛;审美意识觉醒后对传统美的探寻让人欣慰;期待,在这轮回中,重拾的精华,能在未来升华。
    回望家具百年,那,就是一次时尚的轮回。


    相传,郑和下西洋,给外国人带去丝绸和瓷器,而带回来的主要就是红木。这些红木原来是用来压舱的,在中国能工巧匠的工艺下,红木家具在中国落地生根。
    早在郑和下西洋前30 多年,香山南部的浪白澳(今珠海市南水镇)就被划定为外国商船停泊和贸易的港口。每年夏秋间,外商乘风而至,入市贸易。百余年后,濠镜澳(澳门)也被允许外国船舶停靠。香山,这个华南地区对外贸易老口岸之一,引进的木材不仅仅是红木,还包括坤甸、柚木等,大户人家的家具,很早就融合了西式家具的风格。  

    中西合璧的柚木架子床
    祖籍西区长洲的离休干部黄自显,从老屋搬出后,辗转住了好几处。家具不断更新,然而,有那么几件老家具,黄伯却怎么都不舍得遗弃,其中就有一张架子床。
    这是一张上世纪20 年代的柚木大床,占据整个房间大部分空间。大床四角有4 根柱子,用来挂蚊帐,在蚊帐顶挂着一幅绣有鸳鸯戏水的床幔,金色的蚊帐钩还镶有红彤彤的"双喜",一看就知是一张婚床。"这是我结婚的时候,姨婆送给我的。"1973年,黄伯成亲,床当然是必须准备的。"那个时候物资匮乏,木头也奇缺,要想弄张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着为婚床着急的新郎,黄自显的姨婆将自己的一张大床送给他,这在当时可是一件贵重物。"一般人结婚都是用普通的木头,很少用柚木。"这些柚木是从东南亚进口的。据《中山市志》记载,民国时期,中山城乡的有钱人都喜欢用传统的红木家具,包括酸枝和坤甸等,而用来做家具的木材只能从国外进口。
    不仅材料进口,床的设计和雕饰也脱不了"进口"的影子。身为华侨的姨丈从国外买来的柚木做成的大床,最初还是弹簧床垫。"十几厘米的弹簧床垫,国内少有。"不过,到黄伯手里时,床垫不见踪影,床下的两根横木也断裂,但修整后,仍是一张豪华的婚床。在床头和床尾雕刻的花纹也颇有西式家具的特色。
    不过,这张婚床骨子里还是中国传统的款式。黄伯的床顶着墙放,加上床本身的两个床头,三面都有围子。睡觉时,感觉安全了许多。
    这样的架子床只能单面上下。过去,男人睡外面,女人睡里面,讲究的也是一种礼制,男尊女卑。今天,大部分人家的床都是单头床,两面自由上下不同。男女平等的意识,从床开始。 

    东方罗汉床西方的钟
    2008年8月6日,记者曾报道五桂山一座百年老屋,年久失修,已经老态龙钟。当时,主人家吕叔告诉记者,在西厢房里有一张一块木板做成的床和老屋一样年纪。这张床比一般的床要窄,却比如今的沙发要宽,三面围起来,坐上去,靠不到背,似乎并不适用。
    几天前,记者再次来到五桂山的这座百年老屋里。家中只有女主人在,对于老屋中的家具,她觉得破破烂烂,都是旧的,没啥好看。那张罗汉床用来堆放杂物,似乎不被重视。在同村的张婆家,记者看到了同一款式的床。摆在客厅里。"以前,每家每户几乎都有这么一张床,摆在客厅的一侧,客厅正面则摆着神台。"张婆说。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床叫做罗汉床。明清以后,作为一种待客家具,摆放在客厅。两个人可以盘腿坐在床上,斜倚着聊天,有点像双人大沙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罗汉床在待客时,等级比椅子还要高呢。平时,罗汉床还可用来小憩一下。
    张婆家的罗汉床还在发挥着它原有的作用。和罗汉床一样,历经岁月沧桑,仍默默奉献的还有一个木质外壳的老式机械钟,摆放在老屋的西厢房里。在钟的外壳上,写着英文的"Clocker","这是我家公从国外买回来的,具体也不知道多少年了,但从来没有坏过。"尽管房里只有我和张婆两人,她还是用手掩着嘴,似乎怕让人听去这个秘密。"别人叫我不要卖这个钟,钟摆是银做的,宝贝来的。"木质的外壳已有些松动,银制的钟摆也有些黯淡,只有滴滴答答的钟声没有被岁月侵蚀。
    张婆的家公早年去秘鲁闯荡,后来回乡建了这座已经保留了近一个世纪的祖屋和家私,又回到了秘鲁,再也没有回来。
    华侨众多的中山人,家私中,都是这样处处体现着中西合璧的风格。  

    破"四旧"老家具被搬走
    1950年6月,美国及其附庸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物资来华。香港政府也先后颁布了"禁止输出统制法令"、"特别货品禁止法令",对中国禁运的物资达190余种。
    贸易往来的断绝让中山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里很少再有新增的红木家具。更为可悲的是,大批一代一代保存下来的老家具也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被破坏。
    1966年8月19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开始以后,一切外来的和古代的文化都成为扫荡目标。红卫兵杀向街头,以打烂一切"四旧"物品为宗旨。
    明清时期留下的古旧祠堂、庙宇和学校(书院)不少都被拆除。这些建筑物的承载梁、柱等构件主要是用整件原木的坤甸制成,动不动都直径逾尺,甚至一个人张开手才能合抱。这些"旧物"成为农具和家具的新材。
    "以前家里还有很多家具的,'破四旧'的时候能搬走的都被搬走了。"张婆带着记者在家中转了一圈,所剩的老式家具已经不多,唯有那张罗汉床和一张八仙桌还保留至今。"这些太重了,他们搬不动。"在吕叔家,老家具也所剩无几,据主人家回忆,同样也是在"四清"时期,家里大量的家具被搬走。
    在黄自显的记忆中,人民公社时期,家家户户都在公社食堂吃饭,于是,人们将自家的桌子、椅子搬到食堂供使用。不久,当饭堂难以为继,关门大吉后,这些桌子、椅子则被遗弃,或是破损。
    没有红木进口,中山人只能用本地的樟木、森木等作为做家具的材料。而款式也简单很多。曾经当过木匠的余乃刚如今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他还记得当时做的家具都是普通的凳子、椅子和桌子。
    "那个时候,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木材很难搞到。"为了做结婚用的木柜,黄伯看中了隔壁人家种的杨桃树,私下里商量着买了下来,这才解决了问题。
    余乃刚说,很长一段时间,中山人自己做的家具风格古朴,讲究实用,甚少装饰,明清家具的传统,荡然无存。一是经济条件使然,一是社会意识使然。  

    时尚轮回传统渐被唤醒
    当封闭了近30 年的国门再次打开,普通人家的家具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
    "沙发开始流行。"在五桂山的吕叔家,记者在东厢房看到一组体积庞大的墨绿色皮制沙发。如今看来有些臃肿,色彩也过于浓重,但是,上世纪80 年代初,却是正当流行时。
    20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家具大概算是组合柜了。这块儿拉出来,给老婆梳妆打扮,那块儿拉出来,给孩子做作业。这里放书,那里放衣服,都清清楚楚,将家具的使用功能设计到了极致,不考虑美观,不考虑装饰,是当时人口急剧增长,居住面积尚未改善的流行产物。如今,怕是没有什么市场了。
    让余乃刚一直念念不忘的,不是这些流行的沙发和组合柜,而是那被遗忘的传统家具。
    上个世纪70 年代,全国上下大办农田水利。广东走在全国前列,从人力操控的农田排灌,进入机械化、电力化排灌年代。于是,原先用作水闸、水窦挡板的大量坤甸木料退居二线,成了弃置物。这些木料部分改制成农具,但一时间却也用不了那么多。精明的大涌农民就把这些木料打造成家具出售。
    传统逐渐被唤醒。第一次看到这些家具的萧照兴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古色古香之美。"一定也有很多像我一样喜欢这种家具的人。"萧照兴开始用坤甸木来模仿,办起了大涌第一家红木家具作坊。如今,他已经是中山鸿发家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1991年,准备结婚的余乃刚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红木家具,花了2000多元。和黄自显一样,沉淀了那么多历史和记忆的婚床一直陪伴着余乃刚,"不舍得扔掉"。  

    ■后记
    唯有经典方能轮回

    1996年,佳士得公司在纽约拍卖过一场中国家具,一共107件,其中37件是小件。拍卖结果,平均每件100万元。这个价格给十年前的中国人一个极大的震撼。我们从未想过,被我们扔掉的很多东西居然有这么大的价值。
    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马未都说,中国的古典家具具有极强的文化因素,会产生情感寄托。你把家里的折叠电镀椅卖掉,肯定不会心疼,但要卖掉家里的太师椅,准会心疼,不管多少钱。正是这种情感因素,让黄自显和余乃刚都不舍得自己的"婚床"。这家具中,有家族的历史,有个人的情感,还有文化内涵,甚至是不菲的收藏价值。
    人们常说,时尚就是轮回,然而,并非所有的过往都能迎来轮回,有些被彻底遗忘,留在过去,唯有经典方能卷土重来。
    什么是经典?"明式、清式就是经典。"余乃刚,如今已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他说,"没有了文化传承,即便再高档的红木,也不具备收藏价值。"
    百年来,我们远离,甚至遗弃了自己的家具文化。今天,当我们重新回望古人如此丰厚的遗产时,我们的内心怎么能不充满深深的愧疚和忏悔?这种愧疚和忏悔应当化为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敬,而不是轻薄。
    中山,如今已拥有大涌红木家具产业,拥有三乡仿古家具产业,更应当思考,何为尊敬,何为轻薄。

红木行业新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