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的故事
时间:2015-11-03阅读:4991 返回首页

门,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的是安全、温暖与方便,因为它总让我们想到家,而家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情感的寄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家文化的国度,家族荣耀、纲常礼教,都是家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就明显地体现在家文化的载体“家”建筑中,“门”则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

传统中式大宅门,透露出的是主人的身份地位、品味情趣
传统中式大宅门,透露出的是主人的身份地位、品味情趣

古人常言“宅以门户为冠带”,清朝学者张潮在闲情偶作《幽梦影》中也提到,“观门径,可以知品”,这些都道出了门的形象作用。作为整个建筑的“脸面”,门的形式美受到了异常的重视。古代,大户人家门扇上多施朱漆、黑漆,杜甫诗“朱门酒肉臭”,“朱门”是指饰以朱红漆的门户,朱门也是主人尊贵身份的象征,而不施任何“粉黛”的门户,则称为“白板扉”。

传统大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是主人品位的象征,更是古代封建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门当户对”、“门第相当”,都表达了讲究等级的差距,以北京四合院宅门为例,传统中式大门因为主人身份等级的不同而形制也不同。

王府大门——宅门中的“贵族”

传统王府大门有三间一启门形式,朱红色大门上还有数量严格规定的门钉(图为参将署正门)
传统王府大门有三间一启门形式,朱红色大门上还有数量严格规定的门钉(图为参将署正门)

按照建筑形式分类,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的最高级,象征着最高贵的身份地位。王府大门以朱红色为多,坐落于住宅院的中轴线上,宏伟气派。这种大门通常分三间一启门和五间三启门两个等级,门上有门钉;而这些都严格按照王府的等级细分,如亲王府的大门即为五间三启门,有63颗门钉,分九行、七列;郡王府的大门则为三间一启门,门钉为九行、五列共45颗。高大雄伟的王府大门往往都配以富丽堂皇的装饰,绿色的琉璃瓦件屋面,屋宇正脊两端上设吻兽,垂脊上带有仙人、走兽,走兽的数量也有严格规定,一般为单数,规格越高的建筑,走兽数量越多;王府大门还可以使用斗拱、雀替等构件,并饰以彩画或雕刻,色彩鲜艳,十分华丽。这些都是平民百姓大门上严禁使用的。

王府大门威严庄重、富丽堂皇,成为了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蛮子门没有了阔绰的入口,是古代富商常用的大门形制
蛮子门没有了阔绰的入口,是古代富商常用的大门形制

蛮子门、如意门——宅门中的“富商”

蛮子门还是屋宇式大门中的一种,但已经是屋宇式大门中最低级别。介于王府大门与蛮子门之间还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这两种样式基本是官宦家族用的,而无官阶的富商通常都采用蛮子门。

官品不高的人或者商人富户,不能建设级别很高的宅门,但又想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富裕,所以,就在保留广亮大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把大门的门扉推到最外面的檐柱位置,从而有了蛮子门这样的形式。蛮子门没有了阔绰的入口,但其内部空间却比较宽敞。除了蛮子门外,如意门也是富裕人家常用的大门形式。蛮子门、如意门没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气势,但在装饰上又不会受太多的限制,可以依据主人的财力和品味进行装饰,或华丽精美,或朴素简洁。

传统如意门,虽没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气派,但在装饰上也很考究
传统如意门,虽没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气派,但在装饰上也很考究

随墙门——宅门中的“平民”

随墙门,也叫随垣式门,其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古代社会里,市井小民的门户一般搭建的都是这种小门楼或“寒碜”窄小的如意门。

随墙门是传统大门中等级最低的一类,一般为普通百姓所用
随墙门是传统大门中等级最低的一类,一般为普通百姓所用

小门楼虽形制简陋,但整体上也有模仿屋宇式大门的效果,有很短的山墙突出于墙垣之外,也有完整的屋顶,为硬山式,清水脊,并设有“蝎子尾”,但规模远比屋宇式大门小。装饰上,小门楼偏向简陋,有的只把门洞以上用瓦片砌成钱式纹样以作装饰,但也有装饰考究的小门楼,如在门楣以上遍施砖雕,屋顶做正脊、蝎子尾、画草砖等,门板虽然很窄,但在上槛上也设有门簪两颗,有的还会设置门枕石,上面的装饰图案精美。

以一“门”而窥全貌。传统中式大宅门的形制、装饰,透露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品味情趣。如今,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已被历史湮没,院落宅门的建造也不再受到这些等级限制,高墙大门也不再是贵族官宦的象征,但依旧是一个家庭品位与经济地位的体现,中国门文化依旧流传着。(来源:第三十一期《品牌红木》杂志  徐妃妃∕文)

杂志文章详情页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