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屏:文房“绿叶”的逆袭
时间:2016-03-30阅读:1273 返回首页

说起文房清供,你的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什么?是笔筒、笔匣、笔洗,还是墨盒、墨床、水注、水丞?抑或是,那一座安静淡雅的砚屏?

屏者,屏风也。东汉《说文解字》有云:“屏、敝也,从尸,并声。”砚屏虽然有“屏”,却和其他屏风截然不同,作为文房清供,砚屏的观赏性似乎更强,这是为何?砚屏砚屏,先砚后屏,也可以理解为砚之屏,它其实曾是“绿叶”般的存在。

清早期 寿山石嵌百宝人物故事砚屏
清早期 寿山石嵌百宝人物故事砚屏

虽为“绿叶”,却出身风雅

关于砚屏,有一则雅闻: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爱砚如痴,执笔挥毫时往往会摆上一方心爱的砚台相伴,然而由于没有遮挡物,苏轼多次遭受日光照射到砚台上的墨汁时的强光而花了眼,为此,苏轼与好友黄庭坚合计出了一种遮挡砚台的小摆件,即砚屏。如此大家便可明白,为何砚屏的观赏性更强了,因为较之其它文房清供,砚屏最初的作用仅仅是为了挡光而已。

苏轼制造出砚屏后,还将它当成砚的附属品。他曾赠送好友范祖禹一方“涵星砚”及一件“月石风林砚屏”,同时又赠送范祖禹的叔父范百禄一件“月石砚屏”,为此互相之间还留下赠答的诗歌:“月次于房历三星,斗牛不神箕独灵。簸摇桑榆尽西靡,影落苏子砚与屏。”有砚亦有屏,以此作为文人雅客之间的礼物既高雅又贴心,可谓是两全其美。

清乾隆 剔红四美图砚屏
清乾隆 剔红四美图砚屏

回首宋代以前的砚屏摆设或许今天已难看到实物留存,但通过诗文,依旧可以想象彼时人们所珍爱的砚屏摆设文气雅致的形象。

“绿叶”亦有春天

砚屏发展至今,已逐渐脱离“绿叶”一列独自为营,一跃成为文人鉴赏把玩之物。

于古代文人而言,书中有颜如玉相伴,有黄金屋可觅,因此闲暇无事时多流连于书房桌案之前,在文人心情困顿烦闷之时,书案上所摆放之物若能有一件砚屏,或精致或高雅,也不乏是解郁之佳品。而要成为文人墨客的风雅之物,砚屏在屏芯的工艺和选材上则要尤为注重,一件上好的砚屏需达到“藏山水于石间,纳金银于木中”的境界。

明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归去来兮辞画意砚屏
明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归去来兮辞画意砚屏

通常来说,砚屏由座框和屏芯两部分组成,砚屏底座起稳定作用,其立柱限紧屏芯,站牙稳定立柱,横座档承受屏芯。底座除功能上需要外,还可起装饰作用,一般常施加线形和雕饰,与屏芯相呼应。砚屏屏芯以双面为佳,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此外,屏芯的材质要求也很高,一般使用天然大理石、玉石屏芯、象牙屏芯等,或者是使用制作难度非常大的瓷板、螺钿、掐丝珐琅等,这些材质的双面图案纹饰非能工巧匠不可为之。清中期之前的砚屏大部分用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顶级红木做底座和外框,用牙雕、剔漆、和田玉以及天然大理石做屏芯。

砚屏置于桌案上,与其他摆件交相辉映,不骄不躁,安静地释放属于自己的风采(中山区氏供图)
砚屏置于桌案上,与其他摆件交相辉映,不骄不躁,安静地释放属于自己的风采(中山区氏供图)

或许砚屏曾经作为砚台的“绿叶”,甚少为人注意,然而经历时间的洗礼,朝代的变迁,世人的雅俗共赏,足以将一片“绿叶”变为艺术品。砚屏将继续以其淡雅无闻式的韵味为书房增辉添色,给世人送去一缕别致的清风。来源:第三十三期《品牌红木》杂志  赵朦诗

杂志文章详情页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