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爱收藏,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它可以是一项兴趣爱好,就像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舞蹈,有的人喜欢烹饪;它也可以是一种投资方式,有的人投资古董车,有的人投资玉石瓷器,有的人投资字画手札……对他们来说,收藏是忙碌工作后的短暂狂欢。
在诸多收藏品类中,红木家具、古典家具因其材质珍贵、工艺精湛而具备极高的鉴赏与收藏价值,近年市场行情不断走高,渐渐成为了收藏家们的追寻之物。如今明星收藏风气盛行,也造就了一批名声大噪的收藏家,诸如王刚、张铁林、成龙、张涵予等都是“发烧友”。让我们来盘点下影视圈的明星收藏家,看看他们怎么玩收藏的。

王刚
一号人物
王刚:“主持界最好的收藏家”
有的人搞收藏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有的人却只是三分钟热度,图个新鲜。至今,王刚在收藏这条路上已经走过18年了,这名众所周知的明星收藏家毫不保留地将他的心倾注在收藏明清家具、瓷器以及字画上。王刚说,自己早已把收藏作为一辈子的爱好,视之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相比演戏、主持,王刚似乎更爱另一个身份——收藏家,自诩是收藏界最好的主持人,主持人里最好的收藏家。不拍戏、不主持节目的日子里,他总爱捣弄自己的宝贝,或者是到全国各地去淘宝。他时常光顾北京的潘家园古玩市场,积累了不少藏品。据传言,王刚收藏的珍品已占到了他家产的70%,但是到底有哪些收藏品尚不可知。在他看来,每一件都是艺术品,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即使历经百年、千年甚至万年的洗礼,依然靓丽闪耀。

成龙
二号人物
成龙:紫檀木下的铁汉柔情
之前新闻曾经报道过香港影星成龙在二十年间陆续购进了10间安徽古建筑。这位著名华语演员和国际武打巨星在香港西贡建立了“大哥片场”,占地近800平方米的仓库放满了龙床、书桌、书柜、饭桌、椅等红木家具,还有直径为半个人高的古木,数量之多令人感觉恍若走进了一家小型展览馆。而这些家具大部分正是来源于他所购买的10间明朝古屋古庙及古戏台。随着近年红木家具身价成倍增长,可以说这里面的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是许多人眼馋的精品。
成龙对紫檀的情有独钟,从某个方面也展现出了他铮铮铁汉的温柔一面。他的这份痴爱,或许外人尚无法理解,但他却一玩就玩了20多年,用情至深。他曾经以1.05亿元购入香港九龙塘约道二号大屋,收藏有数十件紫檀家具。除了收藏之外,现在他还把这种嗜好延伸至生产制作,已经在国内开设了工厂,仿制大量紫檀家具自娱自乐。但其实这件事在他看来,也绝非玩玩而已,而是当成了正事来做。今年4月,成龙在北京举行了60岁慈善晚宴。当晚,由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黄福华制作、成龙换收藏的檀香紫檀雕云龙纹宝座成为晚宴拍品,可谓意义非凡。

张涵予
三号人物
张涵予:五料影帝的收藏火花
一部《集结号》让国内实力演员张涵予走向了事业巅峰,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第8届华语电影传媒最佳男主角、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成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五料影帝。可偏偏这位影帝不爱名车名表,唯独钟情明清家具,从喜欢到爱好到痴迷,他投入的心血、精力与资金是无法衡量的。
1990年左右,偶然机会下,张涵予以1.8万元的价格购进一对四出头大漆官帽椅,自此踏上了收藏之路。与收藏圈接触多年,他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收集了不少珍贵古董家具,其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第一件藏品——宋代黑大漆柴木罗汉床,后来被接到了中华世纪坛去展览
着迷古董,眼光敏锐,让张涵予在收藏圈中闯出了名气。平日里,他喜欢与马未都、曾小俊、张金华等老行家和大藏家坐在一起,聊聊收藏经。而对于收藏,他也有着甚为苛刻的要求:“我收藏的不仅仅是家具,而是艺术品,不是艺术品的东西我是不要的;简单木工做出来的家庭用产品我是不要的,我要的一定是简单木工做不出来的,一定是在设计、使用等方面包含很多文化的。”

张信哲
四号人物
张信哲:收藏也如潮水般汹涌
自从发行《爱如潮水》这首歌曲之后,张信哲“情歌王子”形象深入人心。这些年,张信哲除了继续歌唱事业外,也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副业”,从石雕、青铜器、家具、地毯以至唐卡,他收藏了近千件古董。对于收藏的热爱,丝毫不逊于音乐,他说,要投入一首歌里去,才能唱好一首歌,收藏也如此。从华语乐坛的“情歌王子”到台北古董界颇具声望的收藏家,身份的转变带给他更多的惊喜与期盼。2004年,他出版了《玩物哲学》一书,讲述了他自己十多年来的收藏经历和收藏心得。
张信哲以收藏的方式拥抱了崭新的生活。据传言,张信哲台北的家里聚集了从洛可可式样、维多利亚时期式样、旧上海殖民时期式样,到明式家具、清式家具等代表着中外家具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佳作,堪称一个小型家具文化博物馆。同时他坦言,自己是个实用主义者,“我喜欢把收藏说成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让人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韵律与节奏。收藏让我更热爱并珍惜生命,也更懂得挖掘和享受生活中潜藏的乐趣,即使是很微小的快乐。”

邹静之
五号人物
邹静之:藏家眼里出珍品
从小说到戏剧,从电影到电视剧,邹静之的名字伴随着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渐入公众视野,被封为“中国第一编剧”。邹静之算是明星收藏家中的异类,尤其喜欢和旧家具打交道,很多时候,这些旧家具总是被人们当成破烂,卖的卖、扔的扔。“许多人眼里是破烂,而我敝帚自珍。”他如是说。
我们中国人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用到邹静之身上,则成了“藏家眼里出珍品”。
邹静之收藏可能很素,但却很深,这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他少时家中就有如太师椅、条案等红木家具,家庭的熏陶也为他后来搞收藏埋下伏笔。其实,邹静之真正收藏家具是在偶然间开始的,也是从一对红木太师椅开始的。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迷不成家”,他说,不写剧本、不做编剧的话,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家具贩子,收旧家具,好的自己留下来收藏,不喜欢的就给卖了。二十年过去,收藏成为了邹静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中、工作室收藏了200多件明清家具。这些藏品均无声诉说着“中国第一编剧”关于收藏红木家具的种种故事。
小结:收藏可以说是一种随心的行为,没有固定的方向,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抛开经济这一层来说,明星爱收藏,不过是为他们自己寻找一种真正的精神寄托,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来源:第二十二期《品牌红木》杂志 梁晓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