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床’前明月光”
2011/06/30|来源:《品牌红木》第6期
品牌红木

目前正在招商中.....

[摘要](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多被理解为睡床,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曾考证认为此“床”其实是“胡床”,然而,古代胡床到底是什么样的,却很少有人见过实物。其实,胡床即交杌。)

(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多被理解为睡床,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曾考证认为此“床”其实是“胡床”,然而,古代胡床到底是什么样的,却很少有人见过实物。其实,胡床即交杌。)

知名收藏家马未都曾考证,《静夜思》中提及的“床”其实并非“睡床”而是“胡床”。然而,胡床到底是什么样的,却极少有人见过实物。其实,胡床就是交杌。

交杌,即腿足相交的杌凳,东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土。由于它可以折叠,在携带、存放上都比较方便,所以千百年来广泛被人使用。同时,也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将“跪”改化为了“坐”。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交椅遂成为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又用“第一把交椅”指代首领。
其实,在古代的诗词中所出现的“床”,大多都是指“胡床”。除了《静夜思》之外,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树间》、白居易的《咏叹》等等亦都如此。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胡床”图,是北齐《校书图》中所描绘的。明朝时期,最简单的交杌只用八根直材构成,杌面穿绳索或皮革条带。比较精细的则施雕刻,加金属饰件,用丝绒等编织杌面。

2011年春季,比利时收藏家菲力浦?德巴盖先生带着他的黄花梨木材交杌出现在了故宫博物院的展会上,这是他“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中的一件,座面原为织物软屜,现以绳索编屜代。圆材杌足皆以透榫纳入杌面横材与杌足下横材的卯眼,轴钉贯穿前后两足,出卯处垫有黄铜菊花纹和如意头饰件加强牢固。

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家具,以其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东西方许多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18世纪开始流入欧洲各国与美国,虽只限于漆家具和竹藤家具,但对西方家具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1944年,德国人艾克出版了第一部介绍中国古典家具的著作《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古典家具之美。

菲力浦?德巴盖即是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家具收藏的外国友人,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中国硬木家具更是独具特色。其中,明式家具是其收藏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作品延续了明式家具的风格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仍然属于明式家具的范畴。德巴盖先生的藏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做工精细,材质精良,大部分都是用优质的黄花梨制作而成,虽历数百年时间,至今仍然严丝合缝,十分坚固。

长期以来,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巴盖一直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收藏中国家具,随着藏品不断增长,他将房子增建新翼来放置中国明式家具,亦萌生“生活于明”的念头,于是有侣明室藏品之诞生。(小H/文)

推荐文章